最新新闻: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水利类毕业生就业

时间:2021-09-16 09:31:23来源:

本文以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水利类毕业生就业为突破点,剖析其就业现状,并从高校培养层面探讨了水利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策略。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水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了新工科观点。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水利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类专业关系着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工科背景下,水利行业对水利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势在必行。

一、根据资料获悉,2011届与2012届水利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1.招聘单位情况

通过对近两年来河海大学招聘的用人单位信息进行梳理发现,与2011年来校招聘单位相比,2012年各类单位人才需求量增幅较大,主要集中在中小型设计单位和基层水利事业单位。很多单位通 过降低门槛吸引优秀毕业生,形成施工单位招不到人,其他单位争抢毕业生的格局。此外,2012年招聘会入校较往年提前了半个月,招聘高峰期也相应提前,进一步说明用人单位对水利类毕业生的抢夺越发激烈。

2.毕业生毕业流向

调查数据显示,2012 届水利类毕业生就业率达47.14%,升学率为52.86%,与2011届相比,就业率下降2.76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近两年毕业生在去向选择上差异不大。面对较好的就业环境,升学学生数量却有所增加,特别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2012年出国留学学生比例由2011年的1.5%提高到2.45%。这为就业学生营造了较为轻松的就业环境,间接增加了其自我 竞争力。可以说,中央一号文件虽带来了就业好时期, 但毕业生去向并未受太多影响。

3.各类性质就业单位

将各类性质就业单位进行对比,发现就业机遇期水利类毕业生在单位选择上倾向于工作环境较好的事业单位和设计单位,学生签约量有显著增加,签约率分别上浮了1.16% 和 3.05%。相反,条件相对艰苦的施工单位虽然需求量有所增加,但学生签约量明显减少,签约率下降了6.68%。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水利行业内人才分布不均衡的现 实问题。

4.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在我国各地对水利人才需求量较大且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2012届水利类毕业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则呈现出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分布趋势, 学生毕业后主要流向了江苏、浙江、上海等主要城市,这一方面说明国务院开发江苏沿海战略得到了新形势下关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使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始终应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如何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新跨越,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各水利院校应充分结合专业特色,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现将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1.明确质量并重就业工作理念

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但高就业率远非水利类院校的就业目标。如何依据就业形势调整就业目标显得至关重要,对就业工作开展有着指导意义。当前新形势下,国家对于高质量水利人才的迫切需求,决定我们必须确立质量并重的就业理念和目标。就业工作者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展好就业工作。

实现质量并重,就必须做到就业规划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始终保持其整体性和连贯性,要长期、连续、全面地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高校可通过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将其作为教学计划,贯穿学生大学4 年的整个培养过程。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提高,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夯实基础。

2.推进就业工作平台网络化

信息交流机制是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高效率的纽带,重视就业服务中的信息交流和落实,除了要做好常规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发布,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就业信息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前沿性和持久性;通过多形式的讨论与交流,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真正做到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互动; 就业指导活动结束之后及时总结,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相关材料,让学生及时了解第一手信息。

3.构建校企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

用人单位是就业工作开展的基础,决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高校应特别重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例如,在招聘会开始前夕主动向单位发出邀请;定期对单位进行回访等。高校应抓住承办招聘会的机会,与用人单位深入沟通,设立就业实习基地,为用人单位人才引进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借助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实现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与交流。

4.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及动态监控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首先明确学生需要什么。因此,应早日对学生进行摸底,充分了解就业意向。对于待就业学生,按求职意向进一步细分并及时更新,做到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从而及时结合学生所需,针对性开展工作。

就业过程中,各类信息蜂拥繁杂,就业工作者需要及时、系统、有效地分析数据或信息,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方向性依据。在就业工作前期,借助就业指导手册等媒介将历年情况提供给学生;在就业工作中期,保障就业信息共享,实现学生就业情况的动态监控;在就业工作后期,梳理分析本年就业情况并及时发布,进一步指导后期工作。

三、新工科背景下提升水利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指出,新工科教育不是传统工科的对立版,而是卓越教育的升级版。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过程都会发生明显变化。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水利专业为例,分别从学校教育及学生个人两方面讨论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提升水利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一)学校教育层面

人才培养突出工程应用型,注重工程实践能力。

水利类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云南农业大学水利类新版培养方案中综合实践(必修)学分占 20% 左右, 并在理论教学安排中增设实践课时。目前该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调查报告等。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改善实践教学环节效果。部分教师尤其青年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学院可定期邀请校外设计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组织关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 也可选派青年教师到设计院锻炼,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促进理论教学。

第二,毕业设计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占很大比重, 鉴于学校特点、学生就业需要和新工科的理念,应适当调整选题侧重点,使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之前,先召开就业方向讲解会, 介绍各类企业的业务范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意向选取毕业设计题目。同时,可以聘请校外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指导,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能够清楚认识到各设计阶段应达到的深度,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三,校外实习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科研与生产的桥梁,对培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起积极作用,也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在工科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校水利类专业目前缺少专门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是依赖于任课老师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获得, 实习效率低、形式单一,每次实习均以参观为主。随着工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水利类专业的就业去向,传统的实习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新背景下,需要建设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合作基地,让大学生进入设计院、施工单位等顶岗操作,提高我校毕业生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能力。

(二)学生个人层面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新工科建设需要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强的新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包括互联网 + 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 学校定期举办创业讲座。但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效果不理想。“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为切入点,把理想、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目前虽开设了一些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但长期以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使得大学生注重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应提高课程要求,督促学生引起重视,不能把这些课程当作获得学分的一种形式,要真正实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2.注重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增强,对职业有了更高的期望, 这使他们的目标难以实现,长久以来导致对自身缺乏信心。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就业观念不合理造成。首先, 绝大多数同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就业时只看待遇和工作环境,不注重未来规划;其次,大部分毕业生都喜欢大城市、大企业,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哪怕是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项目都不考虑;最后,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想找到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不愿尝试有风险的工作,更不用说创业。

在新工科引领的时代下,作为水利类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该行业的工作性质,着力培养自身工程与人文知识技能、创新意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职业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其次,自 2003 年起,国家逐步推行一系列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 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三、结语

本文剖析了探讨了就业质量提升的策略。作为工程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学校应充分重视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