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弄潮·锐评丨莫让薯片变“薯怨”

时间:2020-11-06 18:52:39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有些东西,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近,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成爆款新闻。比如,薯片。

最近,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在官网发布一份报告,对热销的15款进口和国产薯片进行了测评。检测结果中,三款知名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较高,超过了2000微克/千克。因丙烯酰胺属于2A级别的可能致癌物,一时间“XX知名品牌薯片检出致癌物超标”引爆网络。网友们纷纷表示:手上的薯片再也不香了。

这条新闻之所以能在朋友圈里“刷屏”,因为薯片实在是太常见的一种零食了。“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这样的专业词汇,又与“可能致癌物”沾边,听起来颇为吓人。于是有不少媒体瞄准其中蕴含的“噱头”,用一些颇为惊悚的标题来刺激眼球,让爆款新闻就此产生。

但必须要认清的是,刺激的标题往往并不等于真相。正如“超过了2000微克/千克”也不等同于“致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称,丙烯酰胺的毒性和摄入量相关,动物实验表明,按照50kg体重的成人来算,要长期吃,吃掉2000kg薯片才有可能中毒。面对不断发酵的新闻,深圳市消委会也专门发文回应称,此类话题及内容说法有失妥当,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但此次“薯片门”是一次毫无意义的乌龙传播吗?显然并不是。深消委员通过媒体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希望通过需求侧倒逼供给侧,促进行业和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条件,同时也希望更多消费者了解丙烯酰胺这类物质的存在,科学理性对待,避免摄入过多。换而言之,法律上“可行”不代表无需关注消费者的健康,企业还是应有所作为。若能通过此次暴热的“薯片门”,公众开始了解并关注丙烯酰胺,并倒逼着企业提高标准去更健康的产品,那这次传播就是有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自媒体和流量经济的兴起,动辄“震惊”“重磅”“惊呆”等为标题的新闻充斥不绝。薯片成爆款之后,下次还会有薯条、薯饼等等。作为读者,我们也需练就“让子弹多飞一会”的功力,提高应有的媒介素养,筛选出真实有意义的信息,才能不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相关部门也应该及时站出来,提供权威信息、回应舆论热点。千万莫因处理不当,让无辜的薯片变公众的“薯怨”。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