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资管行业每日动态跟踪:零售转型“打法”生变 银行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

时间:2021-03-31 13:49:16来源:普益标准

银行动态

零售转型“打法”生变银行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等挑战,轻资本、弱周期的零售业务成为众多商业银行发力的重点。步入零售金融转型“下半场”,各银行之间差异化的竞争路径也开始逐渐显现。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在进行一场关于零售银行业务的变革: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推动银行业整体收入池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6年以来,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占总贷款比例逐步提升,2019年末达41%。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零售贷款占比有一定下滑,但去年二季度之后投放已逐步恢复。目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上市银行的零售贷款规模已超过50%。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零售业务对中国银行业整体营收池的贡献度逐年提升,从2015年的29%上升到了2019年的33%,并有望在2025年达到38%。

从已经披露的2020年上市银行年报来看,各家银行无论是从零售客户数,还是从零售贷款规模上,都不断呈现出新的突破。

截至2020年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1.58亿户,较上年末增长9.72%,其中金葵花及以上(指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客户310.1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7.15%;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89417.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32%,其中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余额73455.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71%,占全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的82.15%。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2020年,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85.78亿元,同比增长10.8%,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7.7%;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577.24亿元,同比增长10.8%;同时,该行加大了零售资产的拨备计提力度,零售业务净利润176.74亿元,在净利润中占比为61.1%,占比同比下降8.0个百分点,但仍在合理范围内。

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积累加快、消费驱动重要性凸显,财富管理业务成为零售业务加速发展的“动力源”,部分银行已经嗅到了其中的机遇。

“一端是资产,一端是资金;一端是需求,一端是供给。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愿景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实现历史性交融,站在社会融资和居民财富中央的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大财富管理成为打通供需两端、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连接器’。”招行行长表示,在数字化时代,招行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零售业务之上的财富管理。依托财富管理构建生态,可能是招行谋求未来竞争制高点的一条出路。

事实上,近期招行对零售部门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将原一级部门零售金融总部的大部分团队、原财富管理部合并组建财富平台部。

“现在构建大财富管理,我们对原来的零售金融总部和财富管理部进行整合,这是为了在不同阶段实现不同的目标。今后在构建大财富管理过程中需要实现效率更优,从MAU(月活跃用户数)到AUM(管理客户总资产)更高效率的转化。部门的合并毫无疑问可以提高效能。”招行分管零售的副行长表示。

步入零售金融发展的“下半场”,零售金融业务面临着四大巨变:需求之变、渠道之变、竞争之变、科技之变。尤其是疫情加速了全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为银行零售金融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各银行在零售转型上的差异化路径也逐渐显现。

对于零售业务,平安银行管理层在该行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出新打法——零售要通过信用卡、私行财富、银保三大突破确立新发展引擎;通过消费金融、汽车金融两大升级巩固既有发展优势;通过构建数据中台、风险中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前线敏捷作战。

2020年,兴业银行将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提上战略优先位置,增强财富管理业务的价值创造和对“商行+投行”战略的支撑功能,打造投资生态圈。该行一方面依托集团化经营优势,有效整合理财、基金、信托等集团子公司资源,构建全方位一体化客户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研究赋能,踩准资本市场节奏,在全市场“破圈”优选产品,成功构筑产品护城河,形成开放产品体系。

普益标准简评:

零售业务有三大要点:第一,要突破和升级;第二,要重塑商业模式;第三,中台建设和组织颠覆。在金融统一监管趋势下,持牌金融机构有望迎来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预计零售、财富管理业务领先的优质银行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与金融科技公司共筑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信托动态

服务信托六大展业方向

当前,在服务信托“宽口径”、监管细则尚未出台的背景下,我国信托公司可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以下业务,并通过不断学习借鉴海外经验,创新发展其他服务信托业务。

1、债券承销信托业务

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出台,信托业务向资产证券化等服务信托以及标准化信托业务转型,信托公司债券承销资格再次进入大家视野。债券承销是“生产”标准化产品的必经流程,信托公司通过承销业务参与标准化的产品供应和资本市场的标准化投资,是行业从非标资产向标准化资产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未来重要的转型方向,各家信托机构应提前关注并尽早布局。

2、证券投资运营服务信托业务

证券投资运营服务信托业务又可分为证券投资类服务信托和账户管理与运营服务信托两个方向。

证券投资类服务信托可理解为阳光私募业务,是信托公司的一项传统业务,也是目前信托公司最挣钱的服务信托业务。在阳光私募业务中,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需要承担除具体的投资策略之外,包括产品的创设与账户管理、投资顾问的选择与监督、资金的募集、信息披露等大量具体工作,对业务的顺利开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传统证券投资类服务信托业务的开展,也能够为信托公司后续开展私募TOF和FOF等标准化业务提供非常重要的账户管理经验和私募管理人资源积累,使信托公司在私募产品的遴选和监督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未来,信托公司仍可在这一领域继续布局。

3、信托主导型ABS业务

资产证券业务是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之一。近年来,作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重要工具以及标准化产品转型的重要方向,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市场进行了积极尝试并取得重要成绩。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及资产支持票据(ABN)已成为信托公司的主战场。然而,目前,在信托主导的ABS业务链中,我国信托公司仍主要承担SPV的通道角色,竞争激烈、盈利空间较小,信托公司的服务能力尚未得到真正施展。未来,随着信托公司债券承销资格以及受托管理人资格的放开,信托公司将在资产证券化的蓝海中大有所为。

4、家族财富管理业务

在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提升的情况下,财富传承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进一步凸显。对于高净值财富家庭而言,积累的大量财富要实现传承,需要专业的金融机构帮助打理。家族信托具有资产保护、隔离风险、保护隐私、保障生活、维持控制等众多功能,能够有效弥补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及生前赠予等方式的缺陷或不足,是家族财富管理和传承的重要工具,也是服务信托的本源。

随着人们财富传承意识的不断增强,家族财富管理市场不断扩容。然而,据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信托行业仅有超半数信托公司开展了家族信托业务,存续规模刚突破1000亿元,仍有很大空间。未来,各信托公司可重点布局家族信托业务,并通过加快创新不断拓展家族财富管理业务的服务领域。

5、企业年金管理信托业务

企业年金管理制度是依据信托法律架构而设计的,由企业和职工作为委托人,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管理运作,是一种标准化的信托行为。

2020年5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将企业年金信托纳入服务信托范畴,不受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稿)监管限制,表现出了监管引导信托公司开展年金信托业务的意愿。而信托公司作为当前金融市场上完全基于信托法开展信托业务的唯一持牌金融机构,开展年金信托具有天然优势。未来,随着信托公司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预计将有更多信托公司参与到企业年金市场。

6、其他服务信托

普益标准简评:

在我国,服务信托作用为一种新业务分类口径,涉及的业务类型十分广泛。除了当前监管明确提出以及行业重点关注的上述几类服务信托业务类型外,从海外服务信托的发展经验来看,服务信托的业务范围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国外已成熟发展的股权代持信托、表决权信托、土地流转信托、涉众资金管理信托、结算清算服务信托等,均可作为未来我国信托行业转型创新、回归本源、重点探索和布局的业务领域。

基金动态

今年以来六成产品亏损,私募关注多种套利策略

除了在持仓组合上作出调整,多家私募机构开始关注多种套利策略,如期指对冲下的阿尔法收益策略、期权波动率套利策略及定增策略等。

今年以来,A股震荡明显加剧,不少私募产品业绩也遭遇重挫。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今年以来近六成股票私募产品出现亏损。在此背景下,除了在持仓组合上作出调整,多家私募机构开始关注多种套利策略,如期指对冲下的阿尔法收益策略、期权波动率套利策略及定增策略等。

面对春节长假后的快速调整,多位私募基金经理感慨:“预料到会回调,但没想到这么快,所以产品净值受到明显冲击。”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3月25日,按照最新净值公布日期统计,该机构共监测到有16891只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产品(含传统股票多头、股票多空、股票中性等所有股票策略产品)公布最新净值。今年以来,所有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产品平均亏损0.55%。其中,取得正收益的产品数量为6936只,占比仅为41.06%。

在业绩明显回调、市场震荡幅度加大的背景下,多家私募盯上了新玩法。某投资公司首席投资官表示,目前市场估值水平已回到相对低估区域,对于期指对冲下的阿尔法收益策略来说,市场环境较好。A股市场的泡沫是结构性的,整体估值其实并不高。而局部泡沫的根源主要在于,在流动性较为充裕的状态下,机构需要持有确定性最大的股票,但今年春节长假后这些股票去泡沫的压力较大。对于一些去年以来估值不高、仅仅反映了业绩增长的标的则无须担心,这些标的估值下行空间很小,关注其盈利即可,所以今年用期指来对冲,同时做出阿尔法收益是比较好的选择,公司现在关注的就是估值下杀压力很小、靠企业盈利驱动的公司。

沪上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则认为,今年二季度是全年市场解禁的高峰期,较大的波动率会带来交易性机会,相关期权波动率套利策略的配置价值凸显。“简单来说,对于波动率交易者而言,隐含波动率就像是期权的价格,在春节长假后美债收益率上行、市场大幅震荡调整的过程中,股指期权隐含波动率偏高,也就是说期权的价值显著提升。因此,我们进行了相关套利操作,今年二季度的解禁潮大概率还会推升股指期权的隐含收益率,其交易性机会值得关注。”

另外,股票市场的震荡使得不少基金经理更为重视大类资产配置。一位私募FOF基金经理表示,随着美债收益率不断上行,如果大宗商品价格在二季度进一步攀升,则国内债券收益率存在上行可能性,债券配置价值正在上升,但一些资金不会选择在左侧配置债券,所以目前需要时刻关注债券的配置价值。同时,商品策略将有一定机会,比如高频CTA策略的差异化配置。

普益标准简评:

阿尔法套利策略是利用做空股指期货对冲证券资产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贝塔收益,从而更为稳健地获得超额阿尔法收益。春节长假后很多大市值标的跌幅远高于中小市值标的,因此很明显的现象是指数跌幅不低,但下跌标的数量占比较小。后续可以通过精选业绩表现超预期或者业绩可持续的中小市值股票,并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大盘下跌风险,来获取稳健的阿尔法收益。

保险动态

险资调仓动向浮现,重点布局通信大金融

当前,上市公司年报进入密集披露期。截至3月29日,已有57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险资身影,大金融板块仍为险资布局重点,通信行业也获险资明显加仓。

年报显示,2020年五家上市险企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国人寿降幅最大,2020年获得归母净利润502.68亿元,同比下降13.8%。中国太保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45.84亿元,同比减少11.4%。对于净利润普降的原因,上市险企普遍将其归结为会计估计的变更以及所得税支出的变化。

尽管上市险企净利润整体下滑,但由于去年权益市场向好,投资端表现不俗,2020年上市险企合计净投资收益为4816.56亿元,同比增长10.03%;总投资收益则同比大增14.20%至5856.34亿元。以中国平安为例,2020年集团净投资收益自2019年的1440.5亿元攀升至去年的1634.62亿元,同比增速达13.48%,居于2020年五大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榜单首位。中国人保2020年实现总投资收益567.41亿元,同比增长15.3%;总投资收益率为5.8%,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从布局上看,五大上市险企2020年在权益类资产上的配置明显增加。新华保险期末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在内的股票类金融资产金额853.64亿元,较上年末提升53%,占投资资产总额的比例亦由上年末的6.6%增长至8.8%。中国人寿权益类投资金额和占比同比出现双增,在投资组合中,权益类资产占比上升至17.11%。其中,股票占比提升至8.55%。中国太保权益类基金和股票资产占比较上年末分别增长0.6和1.3个百分点,规模增长9560万元。

从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仍是最受险资青睐的传统领域。已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险资共持有非银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市值7440亿元、银行业上市公司市值3528亿元,居于申万各行业前两位。不过,上述行业险资在2020年四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仓。同时,通信行业则是去年四季度险资加仓规模最大的行业,当前持股市值为146.26亿元,相比三季度增加130.59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险资投资权益市场规模总体稳健。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末,险资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上的配置余额合计为29554亿元,占险资运用余额的13.4%,相比于上月小幅降低了267亿元;在债券上的配置余额则增加了795亿元。长期来看,尽管春节以来股市波动较为剧烈,多家险企仍然表示看好今年权益投资。

“我们认为2021年受益于经济回暖向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预计A股市场仍然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中国人保首席财务官周厚杰在中国人保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但考虑到比较优质的股票在2020年估值有明显提升,且当前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市场波动性或将加大。

普益标准简评:

宏观经济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日趋规范,投资者成熟度不断提升。此外,广大民众都有资产配置需求,而在外资的全球配置中,中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这些都会产生丰富的权益市场配置机会。

券商动态

券商迎丰收年,5头部券商营收占比超行业四成,股票却从神坛跌落

2020年是券业大年,在资本市场火热之际,证券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根据目前披露的成绩单来看,目前已有5家券商的归母净利润超过百亿,包括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

据中证协数据,2020年证券行业实现营收4484.79亿元,同比增长24.41%;实现净利润1575.34亿元,同比增长27.98%,127家证券公司实现盈利。其中,马太效应继续强化,5家百亿级券商合计实现营收1883.36亿元,占据行业总营收的42%;净利润占到行业总净利的37%。不管是从营收还是净利来看,中信证券都坐稳了券商“一哥”的宝座,成为唯一一个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券商;与此同时,中信证券归母净利润达到149.02亿元,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整体来看,在头部券商中,自营业务和经纪业务依然是券商最为重磅的两大业务之一,但是自营业务已经牢牢站稳了“C位”。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的自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处于首位。

具体来看,头部券商在五大业务的发展中也各有千秋。2020年中信证券投行业务、经纪业务和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68.82亿元、112.57亿元、80.06亿元,前两项增速超过5成,后者增速超过4成。自营业务、资本中介业务净收入分别为179.07亿元、25.87亿元,增速分别为12.7%、26.5%。

从营收占比来看,中信证券的资本中介业务相对薄弱,营收占比仅4.8%。中信证券对此也所意识,2021年2月中信证券发布280亿元的配股预案,其中190 亿元拟用于发展资本中介业务(指资本消耗性业务,包括融资融券、股票质押、衍生品、做市业务 、跨境交易业务等)。业内表示,衍生品等资本消耗型业务可能将成为中信证券未来业绩重要发力点。

中信证券近期多次强调,未来发展将继续扩规模,增强资本实力,朝着“成为全球客户最为信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的方向努力。

尽管去年业绩的亮眼,券商股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并不被青睐。今年以来,根据申万证券行业分类显示,49家证券类公司中,仅有越秀金控和兴业证券股票年内呈现1%左右的微涨,其余股票价格均呈现下跌状态。

近八成上市券商类公司年内跌幅超过10%,湘财股份、中银证券、中原证券和中金公司等4家券商股年内跌幅超过30%。

从净利百亿级证券公司来看,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不佳,有人戏称,头部券商股从神坛跌落,从牛市“香饽饽”变成“弃子”。具体来看,“一哥”中信证券跌幅最高,超过18%,海通证券以14%的跌幅紧随其后,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的跌幅分别微6.4%、4.6%、4.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头部券商股的年内收盘最高价多在1月份,尤其是1月12日,而年内收盘最低价格均在近两周出现。

普益标准简评:

证券公司的经营透明度低,经营过程中的或有风险较大,且不可预测性较强,导致券商股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不愿意给予其高溢价。与高杠杆相伴的往往是更多的风险,投资者相对谨慎的投资态度也情有可原。

监管政策

三部门“围堵”经营贷违规购房,房企资金监管加码趋势明显

房地产金融监管正在从个人端口和企业端口全面强化。3月26日,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联合开展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问题专项排查。具体包括加强借款人资质核查、信贷需求审核;贷款期限、贷款抵押物管理,加强联合惩戒。

同时,杭州、湖州、西安等地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包括开发贷款资金封闭管理、购地金额来源审查、预售资金监管等多方面,对房企资金管控进一步加深。

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的金融监管部门对辖内银行经营贷、消费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进行了集中排查,并于日前通报了相关检查结果。

“经营性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扰乱了房地产调控大局,容易引发局部房地产市场过热;本应流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被挤占,影响了宏观政策实施的效果。对企业和居民个人来说,用经营性贷款购买住房,推高了杠杆率、负债率,一旦房地产市场或政策发生较大变化,还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对银行而言,过分依靠房地产业来扩大规模、抢占份额,既存在政策风险也存在信用风险。”业内研究员称。

除了针对个人购房者的消费贷、经营贷外,房企资金监管进一步加码趋势明显。3月27日,浙江湖州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强化借款人资格和购房首付资金来源审查,严防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等违规用于购房。杭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显示,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西安则加强了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的管理。

普益标准简评:

对银行而言,贷款资金用途、流向的监控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借助监管科技手段,构建覆盖全行业的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系统,提升贷款用途监控的能力和效率。此次《通知》提出,将企业和个人违规挪用经营用途贷款的相关行政处罚信息及时纳入征信系统,有助于提高借款人挪用贷款用途的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