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老年慢病管控要立足社区

时间:2020-12-05 09:49:05来源:中国经营网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年人健康备受关注。

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十四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将为1000万左右,预计到“十四五”期末,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持续上升,慢性病防控刻不容缓,尤其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老年人健康更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11月27日,在以“大变局新使命”为主题的“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范利指出,“新冠病毒易感性强、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老年人是易感人群。加之疫情常态防控中,独居、高龄、失能的老年人在生活、就医、照护、心理等面临系列困难,是发生心脑血管急症的高危群体。”

一般而言,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

范利提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应当重视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急症和呼吸道感染发作。“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脑梗塞等血栓性慢病,需长期坚持用药,尤其冬季又是心脑血管急症和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因此在居家环境中关键的问题是保证患有慢病的老年人病情稳定,不复发、不急发、不新发。”

实际上,对于数量庞大的慢病患者而言,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慢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甚至会威胁生命。若发展至较为严重的阶段或出现并发症时才治疗,慢病往往引发“大病”,不仅危及患者生命,也将导致巨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了社会和家庭负担。

在范利看来,加强重大慢病防治,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高血压患者应坚持自测血压、备足常用治疗慢病的药物、控制血压平稳达标,病情急性发作必须送医院急救。与此同时,要为社区进行康养、医养结合的开展创造条件,组建必要的软硬件设备,将老年人安全留在社区。

“疫情期间,我们在社区的防控重点是有代表性的。因为社区居住的老年人有一些共性,包括免疫力低下、慢病发病率高、集中生活的密度大,但是老年人行动反应能力弱、依赖性强。所以,对这样的老年病人,这就要求平时重视隔离区、缓冲区、防护措施、消毒洁净等硬件条件常态化建设,实现医养康护功能合理匹配,软硬件高度整合,运营管理一体化。”范利说道。

切实维护老年人身体健康,在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的同时,针对疫情期间暴露的老年健康服务管理问题进一步升级完善,更成为老年健康服务发展的新方向。

范利认为,后疫情时代,随着防控常态化、标准化、制度化、智能化,预防管理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一方面,构建科学有效的院内-外-医养结合服务的创新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模式成为慢病创新管理新的发力点。利用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提高健康服务水平。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智能传感器告知家人和监护人员,使空巢、高龄、多病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通过给需求老人佩戴手表式GPS定位仪或手环和胸牌,监护人员可在后台或APP端查看每位老人的实时位置和生活活动轨迹。在保护老人安全的同时,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

“未来的时代变革,我们的新使命,要从智能医疗上着力,建立一个智慧医疗覆盖居家、社区、医院的闭环管理,把可穿戴的、可携带的血压计、心电图、血糖仪,甚至智能药盒都配置在老人身边。目前,我们已经通过手机APP方式,实现对1500位老年人的血压进行远程监控,防止老年人的血压不稳定对心肾功能造成影响。现在我们正在建立一个覆盖31个省份、3000余家医院、5000家养老机构的远程智慧网络体系,连接30万名医生、2亿人群,借助这个体系来进行远程的医疗指导,希望新时代变革给老年人健康、慢病管理带来益处。”范利说道。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