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用“空间大脑”让航天“智能化”

时间:2020-12-15 07:50:16来源:深圳商报

龙江1号、北斗卫星、“探火计划”……这些对国家航天事业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背后都有一个来自深圳的“幕后英雄”——哈工大(深圳)。

《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提出,深圳要打造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名城。深耕航空航天技术,哈工大(深圳)一直致力完善产学研链条,尤其是2017年建立的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更是迈出了探索航天智能化的坚实一步。

校园里有棵“问天树”

今年,哈工大(深圳)校园里多了棵“问天树”。“问天树”的土壤,经历过太空漫游。今年5月,哈工大一校三区的土壤,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升空。一个多月后的哈工大百年校庆日,师生代表用从太空返回的土壤共同培育“问天树”。

作为我国高校唯一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哈工大创下了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五战五捷的纪录。作为哈工大的重要校区,哈工大(深圳)深空通信领域的科研成果作为月球中继系统工程建设备选技术,在中国工程院2035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被列为空间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技术方向。

据悉,面向我国载人登月与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深空探测任务,哈工大(深圳)团队提出了深空中继通信技术新体制,突破了超远距离信息传输难题。研究成果入选“月球中继系统工程建设备选技术”和“2035空间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技术方向”,并应用于“鹊桥号”地月平动点中继卫星的通信系统,实现了地月40万公里的信息高速连接,保障了龙江1号、2号实验星图传输任务的顺利完成。

谈及自己做所的深空通信研究,哈工大(深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钦宇近日接受采访时称为“给宇宙装电话”。他说:“如何在超远距离下进行星球之间的信息传输,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科研工作。深空探测、深空通信帮助人类进行外太空家园的探索,也就是寻找地球以外的第二家园。”

春晚“凤凰”藏着空间机器人

支持中国“航天梦”,哈工大(深圳)的科研成果并非只有“装电话”。

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深圳分会场,40只五彩“凤凰”振翅飞过夜空。这些栩栩如生的“凤凰”,出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徐文福教授团队。徐文福参与了我国首个空间机器人型号项目的研究,在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轨迹规划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后成功在轨演示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的国家。相比常见飞行器,哈工大(深圳)研制的“凤凰”,也就是扑翼飞行器具有低功率消耗、长航时、用途多样等特点,在抗风能力、带载能力、巡航能力等方面均有优势,未来可应用于环境探测、灾害救援、机场驱鸟、军事侦察、反恐防暴等领域。

针对航天运载火箭存储空间无法满足航天结构要求的问题,哈工大(深圳)机电学院院长李兵教授研究出了空间可折展机构构型综合理论、空间可折展机构模块化组网装配方法等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哈工大(深圳)材料学院院长李明雨教授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室温超声软钎焊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面阵封装器件回流焊引起的互连点可靠性问题,获得有关部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支持。

研究院承担起多项重大课题

在数字时代、空间大航天时代,打造“空间大脑”成为航天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017年6月20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成立了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10个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包括数字空间、空间天气、行星科学、空间探测、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空间等离子体物理、飞行器设计等。研究院目前承担着子午工程二期等重大课题,建院3年以来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

作为研究院的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今年10月在第二十八期院士讲堂上指出,建设“数字空间”、打造“空间大脑”,要打造的是国之“重器”,他非常希望深圳把这面旗帜举起来,这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坚信,在航天智能化的初级阶段实施《数字空间工程》,就有望用10年左右时间从困境中突围,成为有空间大脑的数字航天、智能航天强国。”魏院士对此信心十足。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