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面向混合云 IBM硬件的客户与技术新逻辑

时间:2020-12-14 17:49:38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为的企业大佬,会把“客户逻辑”、“商业逻辑”、“技术逻辑”琢磨得很透彻,而这三个逻辑在不同时代自然有别。在产品经济时代,是技术逻辑决定商业逻辑,最后客户被动选择;而在客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时代,是客户逻辑决定商业逻辑,进而要求技术进行重新定义。在数字经济时代,关于客户、商业、技术的逻辑有哪些新变化?12月初,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系统部总经理侯淼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硬件系统的客户、商业与技术的新逻辑。

客户的逻辑变化

关于客户的逻辑变化,侯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天企业之间其实没有秘密,如果A企业上线了一个挂号系统,业务可以线上预约,甚至预约精准到小时,消费者就会立刻切换成为A企业的用户,那么B企业的业务负责人就会要求其IT负责人:“赶紧做出一个线挂号预约系统,立马上线。”这个“立马上线挂号系统”的故事正在各行各业上演,透露出来的趋势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企业应用正在加速现代化,才能够适应各种快速化的需求。应用快速化、现代化是第一个趋势。

另一个变化是,过去企业业务是“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在经历了疫情冲击之后,现在企业的业务重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成“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或者至少也是“线上线下同等重要”。

再有一个变化是,5G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云边协同,给企业用户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将更多交易型的数据库放在云端,另一方面可以将更多包括图像处理与分析等放在边缘侧。

关于客户的这几个重要的变化,在侯淼的逻辑里都是“增长”,因为无论是客户的应用快速上线,还是业务线上化成为主流,以及5G让云边互动成趋势,都意味着数据处理量的爆发增长,这必然给硬件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生意机会。

客户逻辑的IT实现与IBM硬件逻辑

要满足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其实现逻辑是“微服务”和“容器化”。微服务的作用是将应用更加模块化,从而让新应用可以更快速的开发、迭代、投入市场,而容器则是微服务实现的主流支撑技术。

侯淼进一步解释,而微服务能够把IT的应用和市场需求结合更紧密。过去,银行核心业务的改造周期是5-10年,现在随着数字化转型,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快,如果一家银行手机APP做的没有另外一家银行好,可能客户就移过去了。现在要求IT能够尽可能的快速产生新应用,去满足市场要求。

在微服务的实践方法里,容器化是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容器化的特点在于它把很多应用进行封装,进行统一的编排,统一的调度和管理,能够更快速上线。

容器化最大特点在于能把硬件资源,包括网络、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实现最小调配。在容器化之前的虚拟化技术是虚机virtual machine,一个虚机最小的内存空间是GB的,但是容器化最小的内存空间是MB,比虚机小一千倍。

换句话说,容器能大幅度提高机器的使用密度。一个硬件机器在虚机情况下,可支持100个应用,容器化可能支持150-200个应用,大幅度提高用户硬件资源的使用率,降低硬件的投资成本。

而把微服务和容器化结合的技术平台之一是OpenShift.OpenShift的核心是Kubernetes(简称k8),Kubernetes是一个开源的产品,IBM和Red Hat在这个开源核心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增强和追加,使OpenShift对容器的支持和程序的改造,提供更大的帮助,也使整个系统更加稳定、更加健全。而IBM软件产品Cloud Paks就是容器化的软件产品家族,这些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微服务以及充分利用容器技术。比如,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能够让研发/开发的时间降低80%,Cloud Pak for Data可以使AI上线从天级变成小时级······Cloud Paks让应用快速推向市场,让IT以客户为导向,从而为企业增值。

侯淼表示,企业数字化进程加速,CIO、CTO都是企业决策中的关键成员, IT是否能跟上业务的发展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混合云的云化方式,能够帮助企业IT达到这个水平,这是大的方向。而在这个大方向下,通过OpenShift, IBM的硬件体系包括Z、LinuxONE、Power、Storage等,都能够通过容器化实现对微服务、对容器化应用的支持。

目前,企业的应用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核心应用,一类是云原生的应用。“IBM的硬件能对两者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撑,这个系统除了能够支持企业快速开发、引进新技术,而且满足安全、可靠、扩展的要求,这是IBM硬件针对混合云的体系的定位,未来IBM系统部的产品会支持关键应用和云原生应用。”侯淼说。

IBM硬件的进阶逻辑

如果说微服务与容器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趋势,那么在通往关键技术的“罗马城”方向上,各IT厂商有各自的“通城之术”,而“通城术”的效率、稳定性、性价比、敏捷性、后项兼容性等指标决定了各个厂商的竞争力。

关于厂商竞争力的维度,侯淼谈及了几个关键信息:一是“支持”与“面向”。或许目前很多厂商都表示支持微服务与容器化,但IBM硬件是全面面向容器化,而“支持”与“面向”(Native)有着重大差别。当前的大部分产品都可以做到支持容器化,也就是让容器应用可以访问硬件产品。但是面向容器化则不一样,它要求硬件满足很多容器接口。以存储为例,存储里的容器标准接口s3fs,需要支持这个接口,从而让容器里应用通过该接口调用更加细微的硬件资源,这是关键的不同之处。而且在未来,IBM的新硬件产品都将支撑容器标准,能够满足企业对资源更加低颗粒度的要求。

二是新技术的连续性与后项兼容性。目前很多CIO在谈论新技术的时候都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新技术是否具有延续性,厂商是否具有延续性,技术的生命力和厂商的生命力是企业用户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厂商新“通城之术”能否实现后项兼容,是否能够保护用户的投资,同样是CIO关注焦点。某银行副行长曾这样表示:“我们希望创新增效,也要把新技术的当前风险和长期风险管住,同时希望保护以前的投资。”而IBM的硬件从诞生以来就面向关键业务,面向新技术的“靠谱性”与“后项兼容性”,一直是其硬件的发展宗旨。

其三是物理集中与逻辑分布。IBM的硬件系统是从集中式计算时代发展起来,而最近这些年分布式计算盛行,所以IBM硬件也容易让人产生误区,为此侯淼表示,IBM LinuxONE在物理上是一个集中系统,而分布式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包括逻辑上的分布式和物理上的分布式两种,逻辑上的分布式确实能够带来好处,包括模块化,在不同的模块之间能够吞吐量均衡。

而事实上,IBM提倡的是逻辑上的分布式,物理上的集中式。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容易维护,节约电能。有点像一个平面停车场,改为了停车楼,停车楼里有专门的智能来调度,占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提高车库的密度。

总结来看,IBM硬件具有五大优势,侯淼表示,首先是稳敏合一。IBM基础架构提供“稳态”所需要的高可靠技术,如7个9的高可靠性;也可以实现云原生应用的快速扩展和使用。其次是数据智能。从存储的维度看IBM存储能够对数据进行最好的支撑,能够支持高达1800万的IOPS,包括延时只有70微秒,也能够多站点的复制,通过不同的存储介质,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兼顾成本与效率的解决方案。再者是绿色计算。IBM的LinuxONE可以“以一顶百”,用最少的设备和资源满足客户的计算需求,从而降低整个设备的拥有成本。第四是安全无虞。针对安全、合规等,包括加密、隐私护照以及高安全的区块链平台等,IBM一直拥有业界规格最高的技术支撑体系。第五是开源开放。目前很多的开源软件都能运行在IBM硬件上,通过与各种类型伙伴的深入合作,包括与大量的国产软件进行了适配,能够满足安全可控的要求。

自1964年 IBM System/360诞生以来,IBM大型主机就一直是全球科技界的引领;2015年,IBM推出z13以及面向Linux工作负载的LinuxONE,开启IBM大型主机现代化;2017年IBM推出z14、2019年IBM推出的z15及相应的LinuxONE版本,向容器化为代表的云计算技术体系不断靠拢;围绕用户需求,面向未来,不断自我进化,这是IBM硬件的进阶逻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