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信建投证券2021年度十大预测:最主要行情在一季度

时间:2021-01-02 10:51:08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告别了充满挑战的2020,我们终于迎来了崭新的2021。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部重磅推出2021年度十大预测,静待市场验证!

十大预测

预测一:2021年最主要行情在一季度

预测二:2021年中国GDP增速中枢9.5%

预测三 :2021全球大类资产配置:全球热点有望从权益转向商品

预测四:新冠疫苗中国市场有望达到近千亿

预测五:新能源汽车群雄逐鹿

预测六:5G规模商用新进展

预测七:材料&设备国产化迎来大机遇

预测八:全面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预测九:万物到家真正来临

预测十:产业升级推动设备长牛

预测一:2021年最主要行情在一季度

2020年总体延续了2019年市场牛市的走势,各主要指数都迎来了大幅度的上涨。2021年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疫后经济稳步复苏,预计货币政策正常化带来的流动性边际收紧将主导市场。2021年注重防范风险,预期收益水平将显著低于2019年和2020年。

2021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线。第一,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将构建“科技-资本之间的”循环。资本市场将更加活跃,更多优秀的科技公司将得到资本支持。证券和科技企业将持续表现优异。第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提升效率的手段,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将持续得到布局。我们看好数字化革命在未来几年的投资机会。第三,中国将积极参加RCEP、CPTPP等自贸协定,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格局。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更加重要。第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土地使用性质的改革和人口流动限制的放开是十四五规划中最值得期待。这将构建“土地-收入-消费-投资”的内循环。消费仍然具备持续性的机会。

1、大势判断

我们预期2021年市场整体收益水平将显著低于2019年和2020年。经济复苏后货币政策正常化带来的流动性边际收紧将主导市场。除此之外,信用风险暴露、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和市场产生影响。市场上行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复苏,全年市场走势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征。全年最主要行情在2021年一季度,三季度可能还存在着小反弹。我们建议投资者降低预期,防范风险,把握一季度的行情。

2、行业比较

由于经济复苏和利率上行主导市场,从短期来看:第一,全球定价的有色金属、石油产业链、全球航运等周期行业将持续占优。在2020年4季度已经反映的情况下,我们更建议2021年选择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板块。第二,信用和货币边际收紧的情况下,低估值、充裕的现金流仍然是稀缺的。消费板块和保险板块相对占优。从长期来看,经济升级将主导结构型的机会,科技和消费仍然值得长期布局。

3、风格分析:龙头风格强化

从2015年以来,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资不断流入A股市场,公募和私募基金不断发展壮大,投资者机构化趋势更加明显,龙头公司的持股更加集中。这个趋势将在2021年持续。从资本市场建设来看,2021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盈利能力强的行业龙头公司也会持续获得龙头溢价。因此,坚持各领域的龙头策略是我们2021年最重要的风格推荐。

预测二:2021年中国GDP增速中枢9.5%

2021年GDP增速中枢为9.5%,节奏上由20.1%回落至5.6%,年底回到潜在增长率附近。结构上看,消费、制造业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有限,基建投资增速低位,出口前猛后弱。

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流动性、利润将先后越过高点,山路坎坷之后,迎来增长、通胀、政策和资产价格低波动率时代。

中国经济前高后低:四季度GDP增速中枢为5.8%,2020年GDP增速中枢为2.1%。基准预期下,2021年GDP增速中枢为9.5%,节奏上由20.1%回落至5.6%,年底回到潜在增长率附近。结构上看,消费、制造业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有限,基建投资增速低位,出口前猛后弱。

通货膨胀有惊无险:预计明年1月CPI将转为负值,而后走高到6月起再开始回落、震荡,年CPI同比低于1%,全年呈M形走势。PPI长期与原油价格走势相关性极大,全球经济复苏带动油价上行,PPI同比改善,至明年二季度转正,5-6月高点或超过3%,此后回落,年PPI同比约1.5%。

政策重心转防风险:年初至三季度末宏观杠杆率上升24.7pct至270.1%,预计经济企稳后,政策重心倾向风险防控,去杠杆稳杠杆重要性提升。在跨周期调节、把好货币总闸门的基调下,社融增速和M2增速即将陆续见顶回落。鉴于微观企业活力是否恢复需要观察以及微观、中观风险将持续释放,货币政策预计将慢踩刹车、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也将边际收紧。

投资回暖利润向好:受需求驱动制造业投资整体回暖。制造业投资对中短期需求反应有限,更多关注中长期需求;因此,制造业投资重点行业聚焦在大消费、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企业利润筑底回升,结合长期需求,我们重点关注消费和设备制造业。明年需求回升、且基数较低的行业包含家具、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包含家电)、汽车等行业。

预测三:2021全球大类资产配置:全球热点有望从权益转向商品

中国经济短周期即将见顶,在市场交易明年全球经济共振复苏高度一致的预期中,我们认为流动性二次宽松将成为主要不确定加分项。2021年A股以结构性机会为主,科技成长继续占优。

康波萧条延续,库存周期见顶,全球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

当前全球库存周期共振上行,我们预计全球库存周期将于2021年见顶,见顶的先后顺序将是中国、欧洲、美国。全球发达国家几乎全部要面对老龄化问题,预计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至本世纪末。而在婴儿潮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增速下滑趋势。这种宏观绝对意义上的人口增速减缓现象,仅出现在过去5轮康波周期当中的一轮,我们需要重视这种超越康波的挑战。

拜登上台不改美国对华强硬

当世界经济主导国的领先地位受到明显威胁时,主导国与追赶国之间,以各种形式发生的摩擦或争端在所难免,且往往在康波萧条阶段体现的更为明显。而尽管拜登上台后,贸易领域的纷争有很大概率得到缓和,但参考日美贸易战的发展,中美之间的对抗将是长期和日益严峻的过程。事实上,拜登和特朗普对华强硬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特朗普是针对全球采取单边主义的形式展开全面贸易战,而拜登属于多边主义,后续其可能会联合欧洲以及日本一起,届时全球贸易关系可能变得更为复杂。

全球疫后修复步入中期,后继乏力

中国经济:短周期即将见顶。当前位置类似于2009Q4,明年与2010年类似,预计本轮短周期即将见顶,见顶的原因是前期货币与房地产政策收紧。欧洲经济:曲折复苏,预计2021年中附近见顶。欧洲复工复产滞后中国一个季度,刺激政策力度大于中国,欧洲经济复苏仍有下半场,但未来通过局部封锁换取疫情改善可能会时有发生,这也决定欧洲经济复苏之路更为曲折。美国经济:2021年大部分时间经济将继续维持强劲。本轮美国短周期启动晚于中国、欧洲,复工复产晚于中国1个季度,预计美国本轮经济周期最后触顶。

全球权益:筑顶回落,结构优先

美国:盈利接力美股下半场,科技占优。不出现大规模封锁情况下,盈利接力美股下半场。成长跑输价值已经达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极端水平,但均值回归可能并不适用,预计科技占优局面有望进一步扩大至类泡沫特征。欧洲:2021年先有疫后脉冲上行,但整体中期方向将扭转此前2年趋势转为重心下移。中国:预计上证核心运行区间与2020年下半年一致,指数前高后低,流动性成主要不确定加分项,科技成长继续占优。中国经济短周期即将见顶,在市场交易明年全球经济共振复苏高度一致的预期中,我们认为流动性二次宽松将成为主要不确定加分项。2021年A股以结构性机会为主,科技成长继续占优。

图片

预测四:新冠疫苗中国市场有望达到近千亿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2020年蒙上了一层阴霾。2021年全球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似乎只能依赖于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效果,而这也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国内外疫苗研发和临床的积极进展,我们预期2021年能够实现全球疫苗的大范围接种,进一步控制疫情蔓延。现阶段国内市场有望达到近千亿,看好新冠疫苗商业化价值。

2021年行业最重要的投资事件是新冠疫苗的商业化落地。

全球大部分民众接种意愿强烈,潜在市场空间较大。按照76亿人口、至少三分之二人口接种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目标(R0=3)、每年接种一次(两针法)的假设条件计算,全球新冠疫苗的潜在需求量在每年100亿剂左右。

全球不同地区接种进度不一。分季度来看:明年上半年,发达国家将会进入集中的疫苗获批及大规模接种阶段;考虑到国内防控政策较为严格,我们预计中国也将在明年上半年进入疫苗集中获批的阶段,同时进行重点人群接种、海外订单承接,下半年可能会逐步开始进行大规模接种。

全球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多种技术处于临床研究,中美处于领跑地位。截至2020年11月,全球200余项新冠疫苗处于研发阶段,其中40余项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截至目前,BioNtech/辉瑞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获得英国EUA批准、俄罗斯卫星V新冠疫苗获得EUA批准,我国康希诺/军科院联合研发新冠疫苗获军队特批,此外Moderna及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已提交EUA申请资料处于审批阶段,预计我国年底有望迎来国药集团及科兴生物灭活新冠疫苗获批,21H1为全球主要新冠疫苗获批的时间窗口。

2021年全球供给缺口仍存。目前海外主要新冠疫苗生产企业产能设计较大,约为10-30亿剂/年,设计产能合计在80亿剂左右。但考虑到原料短缺、产能释放节奏等因素,我们预计明年实际产能可能是设计产能的50-70%,对应产量40-60亿剂。再加上国内20-30亿剂的产量,与全球潜在需求量100亿剂相比仍有缺口。而按照此前海外发达国家的订单数量、人口数据及免疫程序测算,美国、英国、日本及德意法荷疫苗采购联盟接种率分别为100%、100%、100%和65%,发达国家的实际需求量可能比预计更高。

国内新冠疫苗研发稳步推进,21H1有望迎来集中落地期。康希诺、智飞生物处于3期临床试验,预计分别于21Q1和21Q2获批,康泰生物灭活新冠疫苗处于2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1Q2或Q3获批,康泰生物与阿斯利康合作腺病毒新冠疫苗预计即将启动桥接试验,产品有望于21Q2或Q3获批。

现阶段国内市场有望达到近千亿,看好新冠疫苗商业化价值。现阶段,我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项目共10项,按照已有设计产能上限约18亿剂,能满足9亿人份需求,考虑部分企业产能释放需要时间,短时间内现有新冠疫苗项目供应国内及发展中国家市场仍有缺口。

预测五:新能源汽车群雄逐鹿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定调,2021年起行业长期发展空间高确定性。上海超级工厂的特斯拉Model Y即将于2021年交付,届时会进一步正面PK“造车新势力”。随着动力电池的进一步优化和新能源车销量的进一步打开,预计下游真实需求引发的规模扩张有望将景气度向全行业扩散。

2021年,大众MEB平台、吉利SEA浩瀚、比亚迪刀片电池包系列、北汽arcfox平台、上汽高端纯电R等平台/细分品类均试图发力,低端产品也将成熟丰富化,总体新品周期有望持续。我们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分类进行销量和动力电池用量估计,并推断全球相关表现。

对A00级纯电车型,宏光miniEV、欧拉黑猫、奇瑞eQ等,都在2020年下半年表现出了较高的销量。一方面,补贴已经弱化使得A00级车型的销量可持续性相比于2018年下半年大幅增强;另一方面,经适带电量+铁锂电池有望成为主流。

对A0-A级纯电车型,个人消费者对价格、续航、产品品质均有一定需求,主流车企不同程度推出新品/改款车型;营运用途也出现了北汽EU系列换电车型和比亚迪D1这种以里程计价、立足长生命周期总续航的产品。我们估计相关销量在2021年将复苏,搭载三元电池的车型大概率将保持主流;这个价位段传统车企相比于合资、国际车企竞争对手,相比于造车新势力等占据优势。

对B、C级纯电车型,特斯拉、合资、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高端产品也将展开激烈竞争。中高端车型智能电动协同的市场需求空间尚未明确,我们估计2021年有关车型也有望持续放量。

对插混车型,比亚迪dm-i平台有望进一步降低电耗及成本,对燃油车型有可能形成全面竞争优势;主流合资品牌、新势力理想等也将持续发力。

销量方面,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面开花,总量接近200万辆;动力电池铁锂和三元平分秋色,装机量总规模114GWh。再考虑到产量和装车量之间的差异、动力电池出口方面的贡献,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估计在140GWh左右。全球角度考虑,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400万辆左右,动力电池产量也有一定可能冲击300GWh。

预测六:5G规模商用新进展

2020年中国5G建设进展迅速,主城区5G网络基本覆盖。步入2021年,5G规模商用,进入终端普及与应用爆发的前夜,云通信、智能网联汽车、云游戏、超高清视频等5G应用有望落地。

5G共享共建,建设更灵活、投资更节省。我们认为,2021年国内将新增5G基站约90万站左右,但因基站配置变化,例如32通道基站可能占比超50%(今年64通道基站超50%),低频段(2.1GHz与700MHz)基站占比也可能超50%,因此总资本开支预计将维持平稳,叠加非5G的投资或进一步被压缩,因此我们预计三大运营商2021年资本开支或与今年基本持平。

5G套餐用户和5G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从数据来看,5G套餐用户数量超过5G手机出货量,说明当前有部分5G套餐用户仍然使用4G等非5G手机,新应用对于5G网络的需求尚未被完全发现。我们预计2021年国内5G用户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5G用户渗透率有望提升至30%左右,将为5G应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认为,疫情促进了云通信的发展,基于云的统一通信业务发展正在提速,而5G消息作为新的云通信形式,也有望在2021年实现商用。统一通信包括了企业资源门户、企业协同工具(企业社交网络)、邮件/即时通讯、Web会议、语音呼叫中心和视频/网真六大部分。企业对于通信的需求无处不在,且正在转向“融合”,将数据、语音及视频等一切通信工具都集成到互联网协议(IP)中。融合网络有助于员工更方便地合作,并随时随地高效工作。融合网络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工作效率,最终更好地管理成本。5G消息作为新的云通信形式,从4月提出以来,发展正在加速,有望成为运营商重点发展的5G应用之一。我们认为,5G消息是一种基于云的富媒体信息,嵌入短信,具有无需安装APP、无需注册等特性,而这些特性有望成为打动企业的敲门砖。因为,对于企业而言,5G消息可以节省App 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同时还可以借助运营商的网络通道,实现更精准、更高成功率的触达,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去APP有助于减轻手机等智能终端的运行压力。因此,我们认为B端或是5G消息重要的目标市场。

面向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有望迎来加速发展期,投资机会显现。从市场空间来看,车的智能化最具投资潜力,然后是车的网联化,从推进节奏来看,车的网联化可能最容易、最快落地。我们非常看好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投资机会,认为“增量部件、供应链重塑、关键器件国产化”三条主线非常值得重视。

数字化革命正在改变内容产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内容生产、应用与分发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内容分发模式,正在成为内容消费主流形态;基于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文本、音频、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生产也变得更智能化;5G技术下,也使得云游戏、超高清视频、云VR/AR的应用与发展成为可能。(1)在云游戏落地初始阶段,大屏更能凸显云游戏的差异化体验,抓住核心用户,进而更好地推广云游戏。而大屏云游戏则通过以下四个逻辑,解开了“更高的视觉呈现+更好的游戏交互+更优的游戏内容=更棒的游戏体验”的5G应用落地方程。(2)长、短视频的业态融合。今年以来长视频“短剧化”和短视频“加长”的趋势尤为明显,这实际上是二者优缺点互补的过程。

预测七:材料&设备国产化迎来大机遇

2020年重要会议不止一次提及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半导体芯片、新材料、高端制造设备等领域均是重点方向。2021年国内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基础上,配合产业政策利好,势必会迎来材料、设备国产化的大机遇。

功率半导体是半导体板块里面,突破机会较为确定的领域。国内厂商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二极管虽然比较成熟,但国产化率仍然不足10%,至于MOSFT和IGBT等国产率更低。国内有望从二极管向上突破到MOSFET等中低压产品领域,看好闻泰科技(安世)、扬杰科技、捷捷微电、斯达半导、华润微、士兰微等企业。

国内部分面板光刻胶已经完成突破,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迎来替代良机。1)中低端产品首先形成突破:国内面板光刻胶与中低端半导体光刻胶已经实现技术突破并逐步形成产能;2)中高端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在各项国家政策与“02专项”等扶持项目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硅片国产化迫在眉睫,产业链配套任重道远。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向我国转移的背景下,硅片市场5大海外龙头仍垄断93%市场,硅片国产化迫在眉睫。国内在建晶圆厂投产后对12寸硅片的需求将会达到240万片/月左右,而当前国内规划及在建的12寸硅片总产能达到445万片/月以上。国内硅片产业链尚不成熟,上游设备及材料均依赖进口。电子级多晶硅、石英坩埚及其上游的高纯石英、高纯石墨国内均有厂商布局,但多数只能用于6-8寸产品,且供应量、稳定性均有待提升。

模具钢被称为工业之母,对后续制造工序的影响极大,因此企业一旦选定了一家模具钢合作商,就不会轻易更换,以免对后续工艺生产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模具钢这一特质导致了下游客户粘性极高。大部分需求增长来自于新客户需求。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海外进口受阻。国内二季度开始复工复产,但海外尚处于停摆阶段,海外模具钢不能有效交付,大量需求转向了国产。天工作为全球第二,国内第一的模具钢企业,自然成为下游客户的新供应商首选。公司凭借行业内的领导地位,成为领益智造、海尔等公司的长期供应商,与多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大规模国产替代化增长。而模具钢的特性决定了替代几乎是不可逆的,公司一旦抢占了这些订单份额,就能形成持续性的收入。

高端BOPET材料逐步打破国外垄断,疫情加速国产化进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承接了大部分液晶显示器的生产,但是产业链上游的光学BOPET却处于国外垄断之中,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我国企业的不断努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膜企,比如双星新材、激智科技、长阳科技、东材科技等,已经开始逐步打破国外的垄断。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三星等企业部分供应商无法及时供货,将订单更多转移到我国企业,加速推进高端聚酯薄膜材料国产化进程。

近年我国增加了航空发动机研究项目与某些型号的研制经费,从资源层面促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两机专项落地带来千亿规模发动机专项资金,若以30亿美元的平均研发经费计算,此次下拨的专项资金足以维持4至5款航空发动机同时研发。在高强度的资金支持下,未来几年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有望取得突破式进展。我国当前已经意识到航空发动机对于装备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相对落后的现状,航空发动机已被提升至战略装备层面,后续其他形式的资金支持政策有望持续出台。

预测八:全面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2021年起会有更多企业选择上云/加强数字化投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都是迫在眉睫的需求。IT投入加大、数字化中台搭建、政企上云等都将是2021年的关键词。

中国各行各业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竞赛,企业越来越希望通过IT辅助企业实现商业决策、商业创新和流程优化、降本增效,需要数字PaaS平台和智能技术平台支撑上层应用实现智能化。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核心是要实现业务在线化、数字化,从而进行数据的应用和充分挖掘,企业真正从应用上、商业模式上、组织管理上变成一个数字化组织。数字PaaS平台要帮助企业创新需要至少提供四方面的技术支持能力:智能核心、集成与编排服务、开发人员服务、内外部参与服务。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的深入,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应用开发平台、低代码开放平台、智能化能力包括大数据能力、AI能力、IoT能力、协作平台、区块链等技术平台需求高增长。国内外SaaS龙头厂商构建PaaS平台并加强智能化技术研发,未来PaaS能力和智能技术平台成为云计算下一个重要战场,公有云PaaS服务收入将得到快速增长,龙头优势有望得到强化。

C端应用服务的全面数字化是B端数字化服务的基础。所谓的金融科技和产业数字化绝不是简单的上系统、上平台,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优化、甚至一线业务人员KPI的设置。产业和公司的数字化是一项需要不停迭代的长期工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质变。抽象举例,打造钢铁侠的战衣,首先需要一套基本的盔甲,基于这个盔甲有各种功能的升级迭代和创新优化。同理,公司的数字化同样需要自上而下的框架,将公司的业务流程沉淀下来,不断升级迭代。

TOB企业服务的赛道变化节奏非常快,站在不同时点的观察和思考也在不断更新,三年以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市场对金融科技的关注度和机构的接受度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依然艰巨,因为数字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上线新系统,加大IT研发开支,更重要的首先是梳理现在的业务流程,公司各个部门相对于整个公司战略方向的定位及一线业务人员KPI的调整等,而这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背后代表的千亿市场依然还在沉睡之中。

银行数字化改革未来推进的主要方向:(1)数字化前台:千人千面的移动综合服务;(2)数字化中台:敏捷组织和模块化开发;(3)数字化后台:分布式架构和数据湖建设;(4)数字化生态:场景拓展和开放平台。

银行数字化改革已经提上绝大多数银行的重要战略目标,改革趋势势在必行。而2020年初疫情的爆发,无论从银行端还是客户端,都倒逼银行加快其线上化和数字化的进程,居民金融服务态度的转变存在不可逆性,当获得更好的数字化体验后,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受到极大冲击。针对数字化改革,我们认为需要从硬件、软件和改革战略思路上进行全方位变革,在数字化前台搭建千人千面的移动综合服务,在数字化中台进行敏捷组织转型和模块化开发;在数字化后台构建分布式架构和数据湖;在数字化生态上大力拓展场景和开放平台。

预测九:万物到家真正来临

新冠疫情改变了国内消费者的消费生活习惯,即时零售和即时配送业务扩大了配送范围和商品种类,满足了更多“懒”人群体的消费需求;同时,万物到家提升了本地零售商的服务半径,扩大了本地覆盖人群的范围,商家服务意愿也更强,预计2021年万物到家业务逐渐向三线及以下城市下沉。

在消费者习惯层面,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多年的教育才能形成新的消费习惯,但是这次疫情的来临却大大加速了消费者教育进程。虽然线下零售消费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是危中有机,到家业务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生鲜电商和超市到家APP春节期间用户规模均实现了100%以上的用户规模同比上升,大大拓展了到家业务覆盖的人群。尽管疫情过后,到家业务订单规模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但是一定会沉淀一部分,从长期来看,“线上下单快速配送到家”消费习惯将会逐渐性形成,从而拉动到家业务未来的发展。

过半的消费者表示会增加对线上新兴渠道的使用频率,未来新兴渠道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生鲜为例,根据尼尔森的研究显示,新兴渠道如新零售、O2O平台、社区生鲜等凭借着购物便捷,体验良好以及到家服务等因素,在快速推进市场渗透的同时收获一批忠诚的消费者,过半的消费者表示会增加线上平台的使用频率。未来线上平台发展强劲且优势日益凸显,万物到家未来可期。

2019年我国即时配送订单量一、二线城市的市占率为72.6%,三线城市及以下只有27.4%,行业订单高度集中在高线城市。因此到家业务会整体会持续从一二线城市蔓延至三线及以下城市持续发展。同时,即时配送行业有望向高龄消费者发展,用户特征趋向于中产化、都市化,未来即时配送领域将有更多高品质商家,为即时配送行业供给端提供拓展空间。

社区团购:赛道潜力巨大,巨头纷纷布局。疫情刺激下,2020年社区团购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90亿元以上,在生鲜电商中占比达到21.9%,疫情培养了用户社区团购的习惯,并且在疫情结束后有望继续保持,继续推动社区团购市场的高速增长,并进一步提升生鲜电商在零售市场的渗透率。当前社区团购市场区域特征明显,尚无全国性龙头,市场主要玩家分为传统商超、独立平台、生鲜电商以及互联网巨头四类,社区团购对互联网巨头来说极具吸引力,巨头纷纷布局争夺下沉市场流量入口。

预测十:产业升级推动设备长牛

在可预见的未来,“Made in China”不再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而是品质的象征,预计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伴随国内高端产能投放、高端设备需求增加,优质设备类公司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另一方面,优势设备龙头将加速全球化进程。预计机械设备将迎来一轮长牛,注重研发投入、业绩持续增长的公司,值得重视。

如果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起点,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三个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制造强国”阶段。我们大胆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Made in China”不再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而是品质的象征,预计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伴随国内高端产能投放、高端设备需求增加,优质设备类公司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另一方面,优势设备龙头将加速全球化进程。预计机械设备将迎来一轮长牛,注重研发投入、业绩持续增长的公司,值得重视。

工程机械:成长性大过周期性

更新换代、渗透率提升和海外市场,驱动工程机械行业成长性大过周期性,我们在正文做了详细的量化测算,重点推荐: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三巨头迎来戴维斯双击;继续推荐恒立液压、浙江鼎力、建设机械、艾迪精密,建议关注杭叉集团、安徽合力。

通用智能设备:迎来长景气周期

本轮制造业投资有别于以往,大型企业是主角,高技术是核心,对设备的需求上会越来越高端化,通用智能设备迎来长景气周期,重点推荐绿的谐波、柏楚电子,建议关注汇川技术等。

光伏设备:下游产能规划远超预期

技术变革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多点开花,带来硅片、电池片等环节远超市场预期的新增与更新设备需求。重点推荐:迈为股份、晶盛机电,建议关注上机数控、帝尔激光、金辰股份。

锂电设备:全面电动化,空间进一步打开

全球都呈现出电动化趋势,欧洲新能源车政策加码,电池缺口巨大,锂电池企业跑马圈地;国内十四五维持高增长,设备公司受益中欧扩产。重点推荐: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和赢合科技。

半导体设备:下游景气度回升,乘风而起

行业持续景气,预计2021年行业规模将创纪录,中国大陆仍是最大市场,设备国产化之路继续,重点推荐: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华峰测控、盛美股份、精测电子、至纯科技。

检测服务:强者恒强,行业面临新机遇

市场开发与标准升级持续推动行业成长,头部企业成长速度更快,疫情对中大型检测企业冲击可控,后疫情时代行业整合有望加快,同时催生新需求,重点推荐:华测检测、广电计量,建议关注国检集团、安车检测、苏试试验等。

C端机械:蕴藏众多投资机会

与B端机械公司不同,C端机械公司更注重产品力、渠道力和品牌力,需求受益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重点推荐巨星科技,建议关注钱江摩托、春风动力、石头科技、科沃斯、捷昌驱动以及凯迪股份。

油服:维持新周期判断

目前中国页岩气开采已具备盈利能力,十四五中国油服市场维持高需求。北美压裂设备年均更新需求200-300万水马力,是增长新引擎。重点推荐:杰瑞股份,建议关注石化机械。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