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非遗在社区”试点范围扩大到8个城市 如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时间:2020-12-16 16:51:15来源:东方网

查氏海派花棍(摄影:邢千里)

12月14至1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交流活动。活动采用交流研讨和调研考察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非遗在社区”试点范围扩大到8个城市

2017年底,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旨在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中非遗在社区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建设氛围浓厚的非遗特色社区,试点工作为期两年。

两年来,上海市积极支持指导奉贤区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实施社区非遗传习展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传承人能力提升、社区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举措,推动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非遗在当地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发挥积极作用。

“非遗在社区”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后,2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全国拓展“非遗在社区”试点范围,支持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温州市、青岛市、东营市、荆州市、深圳市、成都市8个城市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

推进非遗在社区活态传承

(摄影:邢千里)

上海园南中学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来沪与会代表先后实地调研了奉贤区古华园(奉贤滚灯)、青村镇吴房村(土布染织技艺),静安区朝阳中学(打花棍),徐汇区园南中学(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皮纸制作技艺)和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海灯彩),考察上海“非遗在社区”特色实践案例。

在交流研讨会现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褚晓波介绍,在国家试点基础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奉贤区为引领,在市级层面将“非遗在社区”试点拓展至全市,建立了一套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以市区、街镇、传承人为核心的服务管理和指导工作模式;设立了一个总体目标,努力实现“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管理有机制、推进有保障、社区有生态、国际有影响”;构建了一个传承传播空间网络,覆盖全市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350个传承点位;培育了一批社会传承人群,形成了500多名签约传承人和广大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区传承队伍;涌现了一些探索创新的实践典型,引导培育了19个“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14个示范点,众多深扎社区的“生动实践”和“传承故事”在社区传唱。

外来人群带来新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必然要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寻找适应时代的存在方式和方法。”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宋叙介绍,东城区常住外来人口不少,大量外来人群进入社区,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更大的创新挑战。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绍华表示,要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大力挖掘和引进优秀非遗项目,扎根社区进行重点培育,打造社区非遗品牌。与会代表认为,对于移民城市来说,外来人口带来了各地的非遗项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将会成为本地的文化财富。

“在现在的条件下,‘非遗进社区’是对以往非遗保护模式的一种突破与超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说:“‘非遗在社区’不再仅仅是将非遗作为一种宣传推广,而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融入民众生活以及社区教育。这强调了政府主导下非遗保护主体的多元化特点,更多地体现了非遗扎根民间、回归生活的本质意义。”

未来两年,试点城市将牢牢把握“尊重社区居民主体地位”“选择适合非遗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发挥传承人作用”等重要工作原则和重点,制定具体方案,切实推进落实举措,进一步培育非遗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探索在城市中传承非遗的有效方式,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提高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