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资管行业每日动态跟踪:银行卡量增速放缓 银行发力存量市场

时间:2021-04-01 13:49:52来源:普益标准

银行动态

银行卡量增速放缓,银行发力存量市场

受疫情影响,2020年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增速放缓,不良率有所上升。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78亿张,同比增长4.26%,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6张。

从陆续公布的银行年报来看,多家银行2020年信用卡业务增速呈明显下降。数据显示,招商银行2020年流通卡量较上年末增长4.44%左右,而这一数据2018年、2019年分别为34.98%和13%。平安银行2020年流通卡量增速为6.5%,2018年、2019年分别为34.38%和17.1%。2020年浦发银行流通卡增速为负值,较上年末下降0.61%。

从银行年报来看,信用卡逾期现象在2020年普遍有所增长。招商银行2020年信用卡不良贷款金额为124.24亿元,增长近33.91亿元。信用卡不良贷款率为1.66%,增长了22.96%。

针对信用卡业务不良贷款率上升,招商银行在年报中称,受全球疫情影响,叠加国内宏观经济低位运行、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等多因素影响,信用卡资产质量在2020年上半年呈现一定波动,逾期规模及不良等相关指标面临短期阶段性上升的压力。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在国家有关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政策支持下,2020年下半年起,信用卡各项风险指标已趋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卡量增速放缓的同时,各家银行纷纷发力,通过扩展经营场景以及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持续强化信用卡与客群的连接,激活信用卡存量市场。

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底,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8.96万亿元,同比增长9.18%,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7.91万亿元,同比增长4.26%。

虽然卡量增速明显放缓,但从央行以及各家银行的数据来看,银行卡总体的交易金额比较稳定,大多数银行基本持平,说明大家均已发力存量市场,提升交易额和用户黏性。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近来互联网消费贷收紧、信用卡利率上下限放开等,为银行信贷消费服务提供了巨大空间,信用卡业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日前,银保监会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贷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

专家表示,监管部门并没有针对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实施一刀切,而是让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严格监管下,来为旺盛的大学生信贷消费需求提供服务,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是回归校园的有利时机。

此前,监管还发文明确,自今年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透支利息可以灵活定价后,有利于信用卡业务在信用消费领域,在与其他互联网信用消费产品的竞争中占得有利位置。

不过,专家也表示,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发卡银行也需持续提升自身业务实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普益标准简评:

随着存量竞争加剧,能否深度挖掘存量用户是信用卡业务转型的关键。未来,随着一系列政策利好释放,银行需强化精细化运营,完善产品风控,持续提升自身业务实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未来消费金融竞争还是场景之争、生态之争,信用卡是否能担当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角,关键在于自身能否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将自身各业务条线整合完善。此外,信用卡利率的放开也对银行的用户分层、风险定价等提出更高要求,既是对银行市场化运作的重要考验,也能够为稳步拓宽信用卡客群创造机遇。

信托动态

信托为绿色金融发展助力

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绿色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托行业需要深刻领会以下两点要求:第一,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第二,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绿色金融中,信托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回答是肯定的。其一,信托制度历经百年,其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以及制度优势在繁荣我国金融市场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其二,信托公司开拓绿色信托市场,既能满足社会资本的投资理财需求,又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可以为信托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那么,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信托公司未来应如何更好地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第一,找准定位,特色服务。从信托制度的优势来看,信托服务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产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服务领域广、服务规模大、服务手段多等特点。信托公司能够依靠信托制度的优势,为绿色经济提供有针对性的、全面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务,比如信托贷款、股权投资、知识产权融资、投贷联动、并购基金、Reits/ABS、供应链金融、定向增发等业务;在特色信托业务方面,绿色信托创新还可包括ESG投融资信托、绿色慈善公益信托、绿色权益服务信托、碳账户服务信托、碳资产管理信托等创新业务。同时,绿色信托的发展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和资源进入绿色产业,切实为绿色经济服务。

第二,拓展领域,积极实践。从实践领域来看,在清洁能源项目及其上下游、交通电气化产业、绿色创新技术投资、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绿色供应链、工业节能及建筑节能等细分领域,绿色信托都将大有可为。从业务类型角度看,绿色信贷类和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具有较好的业务基础,绿色投资类业务和绿色公益慈善信托将是未来可探索的创新业务领域。

第三,推动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有专家表示,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是今后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这一框架下,绿色信托的标准化建设以及相关信息披露也至关重要。信托公司在标准化建设的起步始于2019年,首部绿色信托自律公约——《绿色信托指引》审议通过并发布,成为绿色信托向标准化方向迈进的关键一步。在信息披露方面,人民银行等七部门于2016年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目前,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已经被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金融机构需要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专家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普益标准简评:

可以预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信托公司支持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创新绿色信托产品与服务模式,把低碳、绿色和环保融入经营理念,不仅是其社会责任担当,而且也将成为其转型的重要抓手。

基金动态

同比激增超一倍公募分红迎来“最慷慨”一季度

公募基金一季度迎来“大手笔”分红。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计984只基金(A/C份额分开计算)累计分红878.41亿元,而去年同期分红总额为418.73亿元,同比激增110%。从近10年同期基金分红情况来看,这一数额亦处于历史最高位,刷新2016年同期基金分红755.24亿元的高点。

从历年分红最为集中的时间段来看,一般每年1月和12月基金分红的数量最多。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公募基金在2月、3月均进行了大手笔分红。

与此前基金分红明显不同的是,今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成为分红主力。据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主动管理的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分红总额高达554.56亿元,占全部分红总额的63.13%。

从单只分红金额来看,葛秋石管理的易方达价值精选、黄春逢和张原管理的南方成份精选混合A、周应波管理的中欧时代先锋股票A、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今年以来分红超20亿元,位列分红榜前四。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今年以来分红也达到19.33亿元,位居第五。

事实上,分红总额居于前列的基金中,还有不少基金是由明星基金经理执掌。比如,邱璟旻管理的广发聚丰混合A分红金额为17.76亿元,傅友兴管理的广发稳健增长混合A分红金额为15.37亿元。此外东方红孙伟、富国基金朱少醒、广发基金刘格菘管理的明星基金产品分红也都超过10亿元。

业内人士坦言,今年以来权益基金分红较多,一是前两年权益基金赚钱效应明显,积累了较厚的收益;二是基于基金经理对市场的判断,分红能够帮助投资者锁定部分收益;再者也有利于基金经理控制规模,以便优化持仓结构。

普益标准简评:

权益基金经理主动分红,除了回馈投资者,也可能是出于对市场阶段性行情的谨慎看待。在前两年结构性牛市中,权益基金赚钱较多,后续可能很难实现这样的效益。基金选择主动分红,也是对投资者负责。

保险动态

互联网保险2020年业绩图谱:非车险保费规模占七成

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陆续发布2020年互联网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运行情况报告,互联网保险的新图谱正式亮相。

2020年,受疫情以及车险综改、意外险改革、信用保证保险新规等监管因素综合影响,互联网财产保险累计保费收入797.95亿元,同比下降4.85%,低于财产保险市场同期增长率近9个百分点;互联网财产保险累计承保保单数量279.51亿件,同比下降0.92%。

2020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110.8亿元,同比增长13.6%。从规模保费增速情况看,40家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实现不同程度正增长,其中民生保险和信泰人寿增幅最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作为当下消费主流的“新中产”人群正逐步养成网络消费习惯,这一人群具有年轻、新事物适应性强、受教育程度高、主动保障意识强等特征,正是互联网保险的主要目标客群。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7%。与此相比,中国互联网保险用户2亿多人,可见互联网保险仍具有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互联网车险累计保费收入220.60亿元,同比下降19.64%,占比27.65%,较2019年下降5.09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互联网车险业务发展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主要集中于东南发达区域。2020年,互联网车险保费规模排名前五地区为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河南省,累计保费收入88.31亿元,占比40.17%,和车险整体市场的区域分布趋势一致。虽然西部地区互联网车险规模较小,但是受线下机构铺设较薄弱的影响,当地互联网车险渗透率普遍较高。

2020年,互联网车险保费规模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为大地保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人保财险、泰康在线,累计保费收入121.18亿元,占比54.93%,较2019年下降14.51个百分点。

与之对比,互联网非车险累计保费收入577.35亿元,同比增长2.35%,占比72.35%,相较2014年4.41%的份额增长超15倍。

从具体险种看,除信用保证险外,其余互联网非车险险种累计保费收入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具体而言,2020年,互联网意健险累计保费收入320.05亿元,同比增长19.70%。自2020年1月起,互联网意健险保费收入开始超过车险且差距不断拉大,截至年底,超过互联网车险12.46个百分点;主要由于互联网短期健康险紧抓用户需求,产品简单透明、性价比高、投保智能高效,同时疫情下健康保障意识大幅提升、社交图谱集群化效应凸显。信用保证险方面,鉴于个别网贷平台出现不同程度的违约风险情况,信用保证险迎来新规,各财产险公司纷纷收紧融资性信用保证险业务,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风控级别。2020年,互联网信用保证险累计保费收入62.52亿元,同比下降52.18%。

根据保险业协会对2020年前60款热销产品监测,短期健康险产品有27款,累计保费收入占比48.12%,主要为百万医疗险产品;意外险产品7款,累计保费收入占比6.61%,主要为航空意外险和个人人身意外险。此外,在各类热销产品中,退货运费险承保保单数量最高,保费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

2020年,互联网非车险保费规模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为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国泰产险、人保财险和太保产险,累计保费收入377.14亿元,占比65.32%,较2019年下降0.75个百分点。

2020年,互联网健康保险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实现连续六年稳定增长,且在互联网人身保险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其中,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29.2亿元,同比增长58.3%,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的61.1%;重大疾病保险实现规模保费87.5亿元,同比增长60.6%,占比为23.3%。另外,护理保险和防癌保险增长幅度较大,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57.9%和138.9%。

整体而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表示,2020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发挥出其线上渠道的独特优势,规模保费保持平稳增长,市场集中度同比下降,各公司官网自营平台规模保费实现连续六年平稳增长,但渠道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行业逐渐回归保障本源,各公司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结构也持续调整,互联网健康保险实现连续六年稳定增长。

普益标准简评:

从长远看,互联网保险场景碎片化、交互频次高、交易时效强、业务峰谷波动大等特点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使保险公司建立起更加全面的业务流程、更加完整的业务监控体系,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运营。保险公司需借助新兴技术带来的强大计算资源和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对用户数据、保险业务场景数据和外部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快速适配,并建立起应对多元化场景需求、多样化产品类型、多层次产品运营、多维度风险监控要求的智能化保险运营体系。

券商动态

中资券商国际业务扛住疫情冲击交出不俗成绩单

截至3月30日,在港上市的6家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子公司已全部交出了2020年度答卷。

数据显示,海通国际仍是6家公司中当仁不让的霸主,以83.3亿港元的收入位列第一,并实现净利19.33亿港元,同比增长24.63%;其次是国泰君安国际和交银国际,分别实现收入48.73亿港元、20.76亿港元,年度净利分别同比增长74.53%、68.44%;而西证国际证券和兴证国际则在报告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和大规模爆发,中资券商海外业务也随之受到冲击,多家券商国际业务半年报业绩明显承压。而2020年报显示,6家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子公司中4家净利同比增长,1家亏损同比收窄,显示中资券商国际业务下半年实现V型反转。

在2020年这个内外变数交织的年份,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子公司却取得了超预期的好成绩。

据年报统计,目前在H股上市的6家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子公司中,共有5家实现收入同比增长。其中,海通国际以83.3亿港元的收入继续保持领先,几乎超过第二名一倍;国泰君安国际和交银国际则分别稳坐第二、第三把交椅,分别实现收入48.73亿港元、20.76亿港元,同比分别增加14.78%、46.50%;申万宏源香港和西证国际证券则分别实现收入8.35亿港元、2.51亿港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3.64%、8.02%。

若从净利角度来看,则共有4家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加,其中海通国际净利接近20亿港元最高,实现了24.63%的同比增长;国泰君安国际和交银国际的同比增幅更是超过50%;申万宏源香港净利为1.76亿港元,同比增加28.51%。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6家券商国际业务子公司中,体量最小的西证国际证券和兴证国际在2020年均出现了亏损。其中,兴证国际报告期收入为5.77亿港元,同比减少54.29%,亏损4.62亿港元,与前一年差别不大;而西证国际证券报告期则亏损1.38亿港元,相比2019年的亏损收窄了2.07亿港元。

而从2020年半年报来看,由于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恐慌,上半年资产价格波动巨大,导致许多以方向性投资为主的中资券商蒙受较大损失。上述6家公司中共有4家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且2家净利同比下滑、2家亏损。如今6家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子公司中,4家实现当年年度净利同比增长,1家亏损同比收窄,显示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在下半年实现反转。

海通国际副主席及行政总裁表示,“2020年海通国际在主动降低杠杆率、缩减风险资产规模及增加风险拨备的情况下,实现了总收入的稳定和净利润的显著成长,展现了业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成果。”2020年,海通国际在主动降低杠杆率、缩减风险资产规模、增加风险拨备的情况下,实现资产结构与业务重心的转变,费类业务实现收入28.65亿港元,同比增长25%,占总收入的比例提升至三分之一,成为业绩稳步提升的重要基石。

数据显示,在整体资产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海通国际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将有息负债下调197亿港元,同比下降23%,杠杆率从5.17倍下降至4.45倍,股东资金回报率同比上升1.24个百分点至7.09%。在逐步降低杠杆的同时,也为股东实现了更高的投资回报。

国泰君安国际2020年总收入和股东应占溢利均创下了成立以来的新高,公司发布的年报显示,“本集团坚信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的首要核心竞争力,自2017年来主动对风险资产进行拨备和清理,年内亏损拨备同比大幅降低。”

西证国际证券则提到,鉴于2020年全球经济持续受到新冠肺炎的严重影响,且香港亦见第四波本地疫情爆发,预期2021年上半年全球和香港的经济前景及新股市场仍存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本集团将坚守岗位,进一步加强与母公司西南证券的跨境联动合作,争取为国内优质企业进入香港资本市场时提供各类型的顾问服务,继续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普益标准简评:

2021年环球经济或有望复苏,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会左右全球机遇,兴证国际将密切监察有关情况,坚守审慎的态度,采取适当措施积极应对,并将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对风险的实时管控,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识别及应对能力。未来,公司也将继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和制度体系,继续加强合规风控文化建设,优化内控管理工具和方法。

监管政策

证监会重罚海通证券,债券承销业务暂停12个月

海通证券3月3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收到上海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以下简称“决定书”)。公告中指出,经查,海通证券、海通资管及相关人员在开展投资顾问、私募资管业务过程中,未按照审慎经营原则,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对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根据《条例》上海证监局决定对海通证券采取责令暂停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债券投资顾问业务12个月、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并提交合规检查报告的监管措施,对海通资管采取责令暂停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提供投资顾问服务12个月、责令暂停新增私募资管产品备案6个月的监管措施,对多名直接责任人及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二年等监管措施。

债券承销是海通证券的王牌业务。2020年公司年报显示,全年主承销金额4776亿元,同比增长23%;债券业务各项排名均处于行业前列,企业债承销金额 397 亿元,保持行业第一;公司债承销金额 1,494 亿元,排名行业第五。此次证监会的重罚,相当于把海通证券的“王牌”直接按下了暂停键。

据公开资料,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涉及证券期货经纪、投行、自营、资产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融资租赁、境外银行等多个业务领域,而海通资管则为海通证券全资子公司。

去年永煤债曝出违约,相关的调查与自查纠缠着这家老牌的证券公司。2020年11月18日晚间,因涉嫌为永城煤电违规发行债券提供帮助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称“交易商协会”)宣布对海通证券及其相关子公司启动自律调查。

证监会在事先告知书中指出,在2019年12月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司债券发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后,海通证券、海通资管仍存侥幸心理,在其他交易市场继续从事相关违规行为。

同时,海通证券、海通资管未将相关业务行为纳入全面合规风控体系,业务隔离、利益冲突防范、债券交易管理等存在漏洞,公司合规风控机制存在缺失。根据违规事实和相关规定,证监会拟对海通证券、海通资管采取前述监管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追责。

海通证券此次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深刻反思,汲取教训,进一步优化内控机制,通过健全债券制度体系、加强专题学习培训、完善债券业务流程、提高合规检查频率等措施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整改。公司将遵循稳健的经营理念,全面提升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切实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坚守合规审慎经营底线。

普益标准简评: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海通证券和海通资管第一次被监管合体点名。海通证券被罚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债券业务管理不到位。自2018年以来,信用债市场爆雷频频,对于发债主体的审核发行也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承销保荐发行债券的券商难免受罚。其次,改善公司内部风控难度较大,毕竟考验人心的是巨大利益的诱惑,即使多次被罚仍然还会再犯,斩断利益链条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唯一途径。王牌业务被暂停,2021海通证券的成绩单是否还会如2020好看,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