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银协:我国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增速处于合理区间 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成为热点

时间:2020-08-27 19:49:12来源:证券日报网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中银协连续第四年发布该报告。

《报告》强调,全球经济从“潜在下行”转向“实际下行”,全球贸易艰难前行,但我国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并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国际结算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6.89万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略有下降。国有商业银行仍是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主力,业务量在全行业占据主要地位。国内信用证及其项下贸易融资方面,2019年国内信用证结算业务量普遍增长较快,在接受调研的9家国有及部分股份制银行中有7家银行国内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呈现较快增长(同比增幅超过30%),其中2家同比增幅超过100%。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多次提及金融科技,在国际贸易日趋严峻形势下,金融科技有望成为贸易金融行业发展的助推器。《报告》表示,金融对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金融和科技发展正在融合,金融科技的运用可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业务中的应用一直是科技金融领域关注的热点,国内不同部门对此已开展了一些实践尝试。《报告》建议,积极应用金融科技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全方位推进数字技术与贸金产业的深入融合,强化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构建开放、智能的生态服务体系。

正如《报告》所言,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区块链技术针对贸易金融的信息隔离、交易繁琐、审查困难三大痛点,以信息上链、简化流程、信息透明的技术优势提供解决方案,”智安链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志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一,通过数据程序化上链,可以实现可信共享;其二,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基于贸易金融分布式服务器,缩减了时间跨度,提高经营运作效率;其三,信息透明,有效监管。交易信息实时上链,难以篡改,降低合规成本,提供了可信任的追溯途径。通过智能合约来建立共用约束代码,还可实现监管政策穿透覆盖和有效控制。

相比于其他传统行业,贸易金融业务代表着价值的流转,具有独特的隐私与监管要求。区块链既可以保证隐私安全,也可实现柔性监管。

陀螺研究院院长、深圳市信息服务业区块链协会副会长余维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隐私保护来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隐私保护机制可以实现身份认证、通信安全、数据有效三种维度的隐私保护,具备更高的隐私安全性。从监管角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通过节点上链增加监管模块,采用监管探针植入获取传统金融监管的数据报送,提高数据的及时有效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设置有效授权明确统计口径,在业务的各个流程进行相应的监管颗粒度部署,并引入第三方形成多种维度的监管体系,实现柔性监管。”

从落地应用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已于2018年9月份上线。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召开的2020年工作会议披露: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应用已上链运行供应链应收账款多级融资、跨境融资等多项业务,业务量超过900亿元。

目前,越来越多银行纷纷合作建设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李志杰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以往线下福费廷业务协议需要银行间两两签署,手续较为繁琐。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在主协议上,创新性地采用单边开放形式,签署后即在已签署主协议的各签署方之间生效,单个银行签署主协议后上传区块链平台,解决了互相签署协议的难题,便利了银行间业务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银行联盟区块链的扩大。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