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上海连续6年排第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发布

时间:2020-12-13 17:49:40来源:东方网

华东师范大学日前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连续六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分列第二至第十位。

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6次对外发布。发布会上,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指出,该指数根据增长极、区域协同发展、区域韧性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4个要素层、1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与“生态支撑”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城市协同发展能力,通过综合GDP水平、财政科技支出额、新基建发展水平、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等具体指标对各个要素层的内涵进行精准刻画。

110座城市排名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前五年的研制基础上,为响应新发展格局之下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2020年的指标体系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如综合GDP水平、制造业500强总部数、合作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机场客货运量、互联网用户数、空气质量指数(AQI)等,对标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国际城市。通过核算标准分方式,更直观地刻画与世界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明确前进方向。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合肥首次跻身TOP10,无锡则因生态支撑能力欠佳(4.63分)首次跌出TOP10。南京则从2019年的第2名降为第5名;苏州继2019年跌出前三甲后,今年继续位居第7名。萍乡、昭通、淮北、宜宾、铜陵、咸宁、随州、雅安、眉山、池州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曾刚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无锡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贵阳、常州、温州、南通等27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内江、九江、丽水、阜阳、岳阳等2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宣城、广元、宿州、滁州、鹰潭等2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达州、孝感、黄石、黄冈、乐山等21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曾刚教授同时指出,对标世界一流,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凸显出4大问题:一是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整体偏弱。二是生态支撑和科技创新成为两大突出短板。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动能的形成迫在眉睫。四是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尚未得到显著改观。

协同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选择,更是长江经济带新时期的核心要求。据此,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曾刚教授建议:(1)重协同,提水平:加紧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双循环国家战略部署,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脑科学与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全心全意谋发展,大幅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彻底改变除上海之外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低的不利局面;(2)重联动,求平衡:充分发挥武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改变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一枝独秀”、周边中小城市“萎靡不振”的不协调局面,建立、健全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促进邻近低水平中小城市的快速、高质量、平衡发展;(3)重科创、促升级:协同强化核心城市的科创策源能力,打破阻碍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的壁垒,建立跨越行政界线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优化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创新资源共享,推进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四链”融合发展,保障产业链安全,促进产业升级;(4)重保护、谋长远:加大重点企业耗电量、污水排放量的调控力度,提高各市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重视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试点与示范,彻底根治“长江病”。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