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三链衔接”促成果转化 这所高职校捅破“窗户纸”

时间:2020-12-21 16:51:26来源:科技日报

从论文到市场,这段旅程或如“蜀道难”,高不可攀;或如“窗户纸”,一捅即破。

近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机电)再次拿回了“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证书。该校利用产教融合、“三链衔接”的办法,捅破了成果转化的“窗户纸”。

近年来,常机电与国内超千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面向常州优先发展的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联合地方企业实施重大项目180余项,累计授权专利2500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00余项,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大户”,真正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产业中。

科研“顶天”:拿下立项大满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赋能地方产业、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关键。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企业来说,高职院校的成果更接地气。”常机电科研处处长张波说。

张波介绍,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出台多项激励制度与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与创新。

“我们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利用灵活的考核制度,达到分类考核,人尽其才的目的。”张波说。在工作实践中,张波总结出了“三年现象”,即一名高层次人才来到学校,前三年对于其科研道路至关重要。“这三年,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把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尽量减轻其教学任务。”

从瑞典留学归来,进入常机电的博士李瑞环就是受益者之一。她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项目,实现了常机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零的突破的同时,也完成了国家四大高级别项目“大满贯”。高层次人才在高职教育领域取得成功,这也标志着常机电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学校设有7个混编科研团队、20余个柔性项目团队,凝聚了一大批教科研经验丰富和工程服务能力卓越的人才,形成了专业互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应用科技创新团队,有效支撑了常州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

转化“立地”:产业链上办学促成长

在今年6月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上,常机电的学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取得佳绩。

这并非偶然。即便在晚上8点钟的校园里,校“产教园”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学校利用“内园外站”丰富的办学资源,全面实施了“全人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王云良教授团队,依托学校在国内率先研制建立的“智能工厂”,与吉林一家新材料科技企业合作,开展了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合作。此次智能化改造工程总投入2.6亿元,生产综合效率提高30%,废品率降低50%,减少用工40%,生产成本最多可降低10%,利润率至少可提高8%。项目完成后,企业年增销售收入预计可达4.9亿元。

“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选择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技术,针对常州以及苏南地区制造业、龙头企业的需求,在工业设计、制造加工、生产维护等环节打造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张波说。通过实施高层次平台、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三大行动计划”,建立教师教学、科研业绩考评机制,常机电消除了教学、科研不配套不融合的“孤岛”现象。

此外,常机电还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并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双高”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促进科研骨干与企业家的早期深度融合,挖掘转化前沿颠覆性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了更大的动力。

目前,学校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打造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6个专业群,还牵头建立5个全国性职教集团、11个“厂中校”、38个双师基地,以及“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工业中心”“共享工厂”“技术教育超市”等,形成了对接智能制造业的合作优势,培育亿元产值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助推安川电机等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常州,促进了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