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阳城赛村:大棚里飞出幸福歌

时间:2020-08-18 15:50:23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顺着红白相间、宛如游龙的中国农业公园绿道,来到阳城县次营镇赛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桑园和镶嵌在田野里的银色大棚。一排排大棚,被绿油油的桑叶簇拥着,在阳光下放射出耀眼的光泽,宽敞而亮丽,成了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走近大棚,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大棚里给蚕宝宝喂叶子呢!她就是赛村中年妇女王采红,这是她生活中平常的一幕,也是赛村家家户户进行大棚养蚕的剪影。

大棚养蚕开富路

“我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乡村大世界呢!”说起大棚养蚕,王采红说。

其实,赛村和许多村庄一样,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以前,虽然家家户户也都养蚕,但是受技术和场地的限制,养殖规模小,技术落后,每户只能养二三张蚕,收入微不足道。

机遇出现在2012年。那时,阳城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发展大棚养蚕的政策,鼓励农村各地推广先进的大棚养蚕技术,发展规模养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机遇,遂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经过集中连片规划,在全村1600亩土地中,拿出1200亩发展桑园,并建成了140多栋大棚。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户的生产能力,把大棚分配到每个农户中,从而使这项技术迅速在全村推广开来。

王采红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上致富之路的。她栽植了30亩桑园,主动申请经营了3个大棚,每年能养20多张蚕,最多的时候能养30多张,收入7万多元,成了全村有名的养蚕大户。2015年,她还注册了“彩虹家庭农场”,修建了小蚕共育室。

和王采红一样,靠着大棚养蚕,赛村群众很快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迎来了富庶小康的生活。

“今年春蚕我养了五张半,收入达到了一万多块钱,再有半个月就能收购夏茧了,夏蚕我种了两张半,按之前的价格,估计能挣4000多块钱呢!”村民岳米香说。

山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赛村,整洁的农舍,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幽静的街巷、优雅的文化广场,与多彩的墙画、文化长廊,构成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家园。

以前的赛村是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这些年来,随着大棚养蚕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百姓的收入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从2013年开始,村里就着力改善村容村貌,除了主街主干外,村里所有的田间道路全部进行硬化,全长达12.8公里;修建长达400米的文化长廊,包括蚕桑产业、德孝文化、村民制度等内容;实现垃圾不落地,每天专人专车,按时按点进行处理垃圾;村里全部实行涂料白墙化,一眼看去,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对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进行维修改造;还修建了洗浴中心,全村老百姓都免费洗浴;修建了可容纳500人的文化活动中心。

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就变成了欢乐的舞台,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老老少少,翩翩起舞。村里出现了讲文明、讲科技,重教育、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每当举办农业知识培训,村民们都会踊跃参加。不少村民下载了学习强国APP,开办了淘宝网店。如今,在赛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

追求幸福不停步

在村东的一片开阔地上,一排蓝色的厂房引人注目。这是刚刚建成的蛋白桑加工车间。在缓缓流动的作业线上,工人们正在一丝不苟地将早上刚采的桑叶加工制作成桑叶菜。

村民李义萍是村里的养蚕大户,还是晋岳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名职工。“栽桑养蚕是个辛苦活,在繁忙的季节很忙、很累,但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你勤快、不怕吃苦,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就肯定能挣钱。”李义萍说。

在大棚养殖已经成熟饱和的情况下,赛村并没有因此而停步不前。他们积极瞄准新技术、新业态,着力构建现代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助力蚕桑产业上档升级,精心构建“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逐步向“工厂化”“组装式”的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向推进。今年,村里投资130万元建设品种多达15种的生态桑葚采摘园50亩、蛋白桑示范园50亩;成立晋岳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上了桑芽菜、桑叶粉、桑葚干、桑葚粉等蚕桑系列深加工项目以及蛋白桑饲料加工项目。

2014年,赛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19年,赛村260户蚕农养蚕1000余张,产茧10万斤,蚕农售茧收入达300余万元,户均养蚕收入3万元。2019年,赛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

科技兴农是正道,大棚养蚕奔小康。赛村人在大棚养蚕中尝到了甜头,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他们正以更加勤劳的双手和坚实的脚步,奔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