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专访华兴资本包凡:科创板开市一年 放开盈利门槛意义深远

时间:2020-07-22 09:52:00来源:第一财经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一周年。回望过去一年,有许多问题的答案已经清晰可见。

在科创板设立之初,各界对这一突破性改革有期待也有忧虑。期待在于,希望科创板能为注册制实施积累经验,加快A股市场整体的市场化改革;也希望科创板能够培育、留住“伟大”的科技企业,国内投资者不再因错失科技巨头而“望洋兴叹”。

而忧虑在于,改革会不会不达预期?流动性会不会不够活跃?注册制会不会压低指数?

“在科创板设计之初我们担心的问题,质量差的‘漏网之鱼’上市、新股继续爆炒等等,都没有发生。”第一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华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科创板设有投资者门槛,所以初期对市场流动性有点担心。但现在看,这个担心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近期中芯国际、寒武纪等科技巨头在科创板上市,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启动上交所科创板与港交所主板同步上市计划。

在包凡看来,一个板块长期来看成功与否,要看能不能吸引到大型优质企业,优秀企业是否将科创板作为上市首选,“我相信经过过去一年的试水,更多更大的企业已经把科创板作为一个选项了”。

第一财经:站在此刻看科创板过去一年,符合你的预期么?

包凡:超出预期。科创板目前上市公司132家,市值超过一万亿,还有几百家企业递交申请。过去这一年,大多数投资人在科创板也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回报。

另外,科创板上市企业总体质量很不错,每一家都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创新点。

第一财经:现在来看,你认为这里有没有成为制度改革的试验田,有没有在培育“伟大”的科技企业?

包凡:对于“伟大”企业,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能看到,科创板肩负着注册制试点的重任,这一点现在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制度上的改革是有风险的,历史上也尝试过很多次,但这一次的结果还是超出预期。

过去一年上市的企业,大多数都是硬科技公司。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40%,生物科技占30%。一方面,可喜的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也能上科创板,获得资本支持;但另一方面,我也特别期待科创板能够吸引更多大型企业来上市。

第一财经:科创板定位“硬科技”,目前上市企业一百多家,你认为,这些企业够“硬”么?

包凡:中国整体自主创新仍在发展提高,这不是科创板一个板块能解决的。我们的科研水平、科研向技术转化的水平,这些年都在向好发展,但依然有差距。单纯靠科创板很难突破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但是,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半导体、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方面,一些科创板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级技术。虽然目前还是在比较窄的领域,但相信资本市场带给它更多机会之后,这些企业未来会有更好发展的能力,资源会进一步聚集。

从我们的投资实践来看,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需要结合。所以我很期待科创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能够更宽泛一些,使得“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类型的企业也能上市,因为优秀的模式创新企业往往都会有比较强大的底层技术创新支持。

第一财经:科创板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次增量改革,随着新市场的设立,注册制也终于落地。从核准制到注册制,你认为最有意义的变化是什么?

包凡:我觉得是对上市企业盈利要求的改变。

科技行业的发展特性就是不追求短期、而追求长期持续发展。如果非要达到一定的盈利指标才能上市,企业可能就上不了市,也可能去海外市场上市融资,中国投资者也分享不到这些企业高速发展的红利。

一年过去,从目前来看,注册制的落实还比较到位。大家对科创板上市时间的确定性,有很强的预期。审核透明、规范,规则制度与海外高度接轨。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相信之后经验会推广到其他板块,可能在不久的未来,主板也会向这个方向去改革。

第一财经:你是否担心科创板会出现流动性问题?

包凡:最初的时候,我们有点担心,尤其是科创板设有投资者门槛。

但现在看,这个担心可能是没有必要的。从换手率的角度来看,科创板超过了创业板、主板。

科创板设置投资者门槛,按理来说,市场参与者应该主要是机构投资人或类机构投资人。但现在来看,科创板投资者互相之间的交易还是非常活跃的。所以,我对流动性不是特别担心。

第一财经:五年前注册制改革启动,之后多年A股市场一直“谈注册制色变”,每一次注册制推进都被解读为新股供给批量增加,股指也因此受到影响,改革步伐也进进退退。但目前注册制在科创板试点后,已经在创业板启动。这一次,为什么都不怕了呢?

包凡:正确的事不一定发生在正确的时候。早些年,资本市场尚没有具备推出注册制的土壤。但到今天,我们的体量、从业者素质、制度建设,各方面条件都更加成熟。

作为一名从业者,我们还是要高度赞扬管理层的决心。制度改革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今年注册制在创业板推广,也在我们意料之外,没想到改革决心如此之大。

按照以往的逻辑,股市不好、经济增长减速的时候,注册制是不是就不要做?但现在,高度一致的认识就是,这项改革长期来看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要坚决推动这项改革。

第一财经:目前科创板注册制、创业板注册制,未来主板中小板也将实行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早已是注册制,且境内市场对红筹企业大门打开,中概股回归没有规则障碍,A股对新股上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性。这对有上市计划的企业而言,是否需要调整上市战略?

包凡:现在突然多了那么多选择,这是好事。只是大家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学习、了解。最近找我们来聊的企业确实比较多,去哪个市场、哪个板块。总体而言,大家有更多选择,各个市场也有一定竞争。

根本而言,企业需要找到自己未来发展轨迹与上市板块特性的契合点,然后去选择。我们最大的判断就是,即使现在出海上市的企业,未来也一定会回归母国资本市场。我们的资本市场流动性相当充足,只是基础设施建设还在推进中。

第一财经:近两年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落地,投资的“玩法”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你看来,投资逻辑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包凡:变了,也没变。我们始终坚持价值投资,关注企业如何能长期持续创造价值。这样的企业,放到哪个市场都会得到认可。

但是,作为投资人我们也需要大量去学习。比如我近期就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美股在“A股化”,A股在“美股化”。

美股以前的标签都是机构投资者为主。但从二级市场来看,投资者行为越来越散户化。一是因为的确有不少散户在炒,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被动指数基金参与其中,而他们有明显“追涨杀跌”的特征,行为非常像散户。而且,被动投资者在美国市场占比相当大。

反观中国市场,大量外资机构进入,价值投资的理念带进来,而且机构投资者业绩回报大大领先,A股市场开始呈现机构化趋势。

第一财经:有投资人认为,种企业、赌概率,批量推进冲击IPO的方式过时了,现在是需要去做苦活累活的时候了。你认为呢?

包凡:我一直觉得投资是个苦活、累活。过去有部分投资人赚的钱,往往靠一二级市场的套利、政策的套利。但我们还是关注长期价值创造,我们相信优秀的企业,哪怕在不好的环境里,也能实现可持续的成长。

一家企业,哪怕短期在国内上市有一定障碍,但基本面相当好,那我们还是会投。国内现在的大方向是改革,现在上不了,以后可能上,规则是在变的。

第一财经: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中介机构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你认为券商应该如何做好“看门人”?

包凡:注册制建立在充分披露的基础上,我们从业者在注册制时代自律要求也越来越高。中介机构确实是这个市场的“看门人”,有这么好的一个局面,我们要维护好。

但另一方面,立法、处罚还是要跟上。发达市场中,违法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在中国,今天来看处罚力度还是不足。

把压力传导给中介机构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企业,做好第一责任人,这对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而言至关重要。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