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教育扶贫之花在东川“绽放”

时间:2020-07-27 09:50:19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一年前,昆明市教育体育局从主城区学校,选派20名教师和2名校级管理干部前往东川支教。他们的到来,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出教育扶贫的希望。

走下山上学就在家门口

2018年,东川区实施精准脱贫,8754户共3万余人易地搬迁,需要安置的学生有3658人。其中,铜都中心学校、东川区第一中学都是搬迁学生集中的学校。

增加了易地搬迁学生,师资成了各安置学校的难题。铜都中心学校大规模接收搬迁学生,仅碧谷小学就接收376名。东川一中接收搬迁学生后,在校学生达3900名,而在岗教师仅有217名,师生比为1:18。

昆明市教育体育局高位统筹,从昆明市第二中学、昆明市第三中学、中华小学等主城区优质学校挑选骨干教师,开展对口帮扶。

走进来俯下身谈教学

李慧琳是五华区龙翔小学科研主任,和其他支教教师一样,她满怀信心地来到东川,然而第一次上课用英语和学生打招呼时,便受挫了,学生听不懂。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有的多次不交作业。一次,她把一名不交作业的学生叫来询问,却遭到执拗地顶嘴,感到委屈的她哭着跑出了办公室。

“听说城里来的老师很严肃。”一天,学生们课间的讨论传到了李慧琳耳中。

“我需要让自己慢下来、俯下身,给孩子们更多时间和耐心。”李慧琳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英语自然拼读法,成了李慧琳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走入心心里话讲出来

去年8月,14名支教教师来东川一中,全部顶岗到教学一线,有着25年教龄的胡秀慧也在其中,并担任班主任。

胡秀慧带两个初三毕业班,其中一个班成绩排名全年级倒数第二,有学生还直截了当地告诉她:“我们很差。”

胡秀慧想法子让课堂变得有趣:在课堂上带大家做沙拉,让学生知道“课还能这样上”;讲课时融入昆明城市的发展,引起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看到学生眼中逐渐露出渴望的神色,胡秀慧暗自高兴。她知道自己种下了一颗种子,让学生们希望通过学习,走出大山闯一闯。

为了了解学生情况,胡秀慧抽空去家访、个别谈心,有些话当面讲不出,她就写小纸条……和全班学生都谈过之后,她发现,找自己讲心里话的学生多了,下课主动帮她拿东西的学生也多了,还有学生叫她“胡妈妈”。一天,胡秀慧喊了一声累,学生们争相来背她……那个全年级倒数第二的班,如今成了年级前五名。另一个班中考模拟考成绩首次进入全区前二十名。

推开窗让好方法扎下根

学生的变化,吸引了当地青年教师的注意,他们纷纷向支教教师取经。

对这些“学生”,支教教师倾囊相授。学校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那是支教教师和当地教师在磨课。来支教的五华区大观小学副校长廖慧姝没有课时,就坐到教室最后一排,听青年教师讲课。“我多年没有接触教学,这次来东川要走上一线讲课。我就想多听听,和年轻教师一起研讨,培养一批当地的优秀教师,才是脱贫地区教育振兴的基础。”

今年7月,支教教师要回昆明了,临走前的几周,磨课频率从每周两次变成每天一次。放学后,青年教师就围在支教教师身边,抬着笔记本不停请教、记录,抓紧时间学习。

“青年教师学得很快,他们以往缺了一扇看到外面世界的窗户,现在,窗户打开了,可以汲取的也就更多了。”李慧琳说。

东川一中教师孟姣把支教教师比喻为“摆渡人”,“支教教师的到来不是为了带好一个班或一个科目,更多的价值是带好一批老师,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东川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徐正东把支教视为桥梁,沟通了主城区和东川区,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帮扶,有力推动全区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